其他

学习丨同济大学学生干部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二)

2017-10-16 同济大学学生会

按照团中央学习部、全国学联秘书处部署,同济大学积极响应 “与信仰对话:青年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全国大中学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主题学习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青年工作思想。


近日,团学联主席与委员联席会议组织各学院学生骨干开展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活动,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同学们就书中谈及的青春、理想、奋斗等话题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想。



口腔医学院  衣尚东


和其他知青不同,习近平同志是笑着去插队的。


在那个年代,知青下乡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在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下,年仅16岁的青年习近平最初和其他年轻人的表现大同小异。在陌生艰苦的环境中,最初是很不适应的。但就是这种困难,使得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北京的娃娃”,变成一个“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的青年。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习近平同志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的决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坚持学习的毅力,更有他对农民发自内心的关怀与改变现状的追求。而这正是我们这些成长在当下富足环境下的大学生所欠缺的。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看到的不仅是习近平同志的优秀甚至伟大,还有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习的责任担当与精神意志。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郝琛晖


《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习总书记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诠释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真谛,为广大党员干部如何谱写好实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了生动示范。


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我被总书记身上所体现出的伟人气魄和领袖风范所震撼、感动和鼓舞。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团学联主席,我将带领大家学习总书记的倔劲儿,一心向党,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的坚定执着;学习总书记的韧劲儿,继续前行,始终保持在逆境中的不屈不挠;学习总书记的闯劲儿,干在实处,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敢闯敢拼。





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马子健


“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讲话。青年时期,是我们人生的的开始阶段,更要从一开始就做好。学习《知青岁月》我学到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在青年时期一定要踏实做事。习近平总书记1973年在梁家河村做村支部书记时,就一直在践行这一点。被采访的老人刘明升说到他给村里办的事情可多了,“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办的轰轰烈烈。”这说明,青年,不要空想,想到什么都要去做,踏踏实实做事才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当以习总书记为榜样,不搞形式,踏实做事。




法学院  马阳平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再一次实地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但我们能从采访的字里行间了解青年时代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无限赤诚,以实践看实际的不懈追求,对党和国家深切之情。正是在梁家河,在艰难的基层,习近平总书记磨砺了意志,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共产主义斗士。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学生干部,我们不能虚度青春韶华,只有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在奉献与服务中不断塑造自己,脚踏实地,理想常伴,方能作为。来自西部地区的我,进入繁华都市,更应该抓住机会,努力学习,锻炼能力,以奋斗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早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者和建设者。



“当时插队的时候,近平这个人比较沉稳,抗压能力比较强。这个抗压,指的可不仅是生活上、体力上的压力,更是心理上所要经受的巨大压力。”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任少波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了解了总书记青年时期的点点滴滴,我们再来回味和咀嚼这段话,更有一种跨越历史、直击人心的触动与震撼,更能体会到总书记在讲这一番话时的语重心长、殷殷嘱托。我理解,总书记这段话是说给广大青年听的,同时每一个字又是对自己知青岁月的深沉感悟。在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在艰难困苦中经历摔打、挫折、考验,做到了宠辱不惊、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真正实现了人生的升华和超越。


我们当代大学生正值青春大好年华,此时不努力奋斗更待何时呢?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让我们一起坚信“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 王占玉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我深受感动和触动,我生长一个全面奔小康的幸福时代,物质条件没有当年那么艰辛,但是不能丢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始终要和群众密切联系、注重实际、实事求是,争做做新时代的好青年。



体育教学部  赵子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巅峰,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提出了科学系统完整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总是有源头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广大青年要像习近平青年时代那样,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国情民情,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近平也是一个非常有主心骨的人。他有了想法,有了思路,就一定要仔细研究,一定要把事情做好。后来,他当了梁家河的村支书,带领大家建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缝纫社,我一点都不吃惊。因为,我在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就发现他这个人有一股钻劲,有强烈的上进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人文学院 魏宛辰

“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的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话。在第一篇采访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在大家都流行考试交白卷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没有收到当时风气的影响,默默地读书、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相信这种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所需要的,不为外界所困扰,能够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不断学习、进步,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沈默尔

 “近平还是那个为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打拼的‘好后生’”。七年的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同梁家河老乡们甘苦与共,用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梁家河的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办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百姓所考虑,切实解决百姓的生活需求。在体制之下,他敢于去改变,去落实。为百姓的蒸煮日常办沼气,为大家的工具磨损版铁业社,为村民的衣服缝补办缝纫社,为每一个人的解放劳动力办磨坊……每一件事情看似合情合理,实际上都是青年习近平为民所虑、为民所思的成果。


身为学生干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也都要为学生们所考虑。要多倾听大家的想法,多了解大家的需求与愿景,才能办好受大家欢迎与支持的活动。要胆大而细致,在平淡中敢于创新,在创新中脚踏实地,不浮躁,不肤浅,落实好每一项工作,实施好每一个措施,认真地倾听每一份反馈,学习《知青岁月》中的精神,有所思,有所虑,做符合自己身份的工作,做符合自己身份的新时代青年。



艺术与传媒学院 苗青松

“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深刻了解到了,那个时期总书记为支援农村建设所经历的挫折、困苦、摔打和考验。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就是要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要将自己在专业上的所学奉献给社会和国家,为社会主义社会做积极贡献!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常恒

在习大大的七年知青岁月中,令我产生极大共鸣和深刻思考的是青年习大大深入基层,在最基层的群众中切切实实的劳动,为人民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以至于在后来,习大大能够真正的理解群众的需要,明白群众的苦楚。我从大一到现在,一直做着学生工作,为同学们服务。而有时候,有些看似有益的决策,却没有很好的反响。这意味着我的学生工作没做到位。而一个学生干部能否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了解他们的需求。只有我们能够切实的深入到同学之中,才能发现我们应该服务的方向和重心。


“近平一方面是不喜欢参与这些事情,另一方面他那段时间“痴迷”在阅读和学习之中。他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研究透彻。当时,我并不觉得什么,现在想起来,一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同龄人都跑出去玩耍,他还能饿着肚子坐得住,能踏下心来看书、阅读、思考,这确实需要一定的定力,需要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 刘嘉澍

《知青岁月》中《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一文提到国之重器的创新成果点燃了中国人的信心和梦想,这启示我们当代大学生,科学技术是创造“中国奇迹”的不竭动力。就在不久前,我就读的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在院长童小华教授的领衔下,“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一流学科建设是在高等教育新征程上,加速实现强军强国梦的重要举措。


作为同济测绘的本科生,为不辜负国家期望,我只有扎实学习理论基础才能在日后为强军强国的伟大梦想付出自己的力量;同时,作为学生干部,服务师生文娱艺术需求,努力通过文化活动让作为“双一流”大学的同济具有“双一流”的丰富校园文化也是我的使命;作为一名对党充满向往、立志入党的优秀团员,我会努力向党看齐,我坚信有党的领导,有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爱戴的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核心,中国梦、科技梦、强军梦就一定会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汽车学院 李慧贤

“知青”岁月,让千万城市青年和土地,农村与农民产生了联系。中国走进工业化之前,这是我们的民族千百年来的依赖所在。几十年前在这里,知识青年真正地认识了这个国家。我自己长在小城市,时常回到农村老家走动,如今在上海读书。在看到一代人的知青经历后,我意识到我的成长历程是我宝贵的财富之一,因为我有机会全面地了解我的国家,看到这个体量巨大国家的一个个典型的切片。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才知道怎样让她变得更好。



人文学院 孙昕冉

“一个老式的棕箱,还有一个皮箱,都很陈旧,看着也不起眼。”这样毫不起眼的箱子里却蕴藏着无穷的财富,身在农村,心却向着世界。习总书记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之中通过劳动与实践贯彻着他在书中领悟到的道理,习总书记正是在这这七年的知青岁月中,形成了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下乡期间,坚持学习,笔耕不辍,用强烈的学习欲望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环境再艰苦,条件再恶劣,前途多么未知,他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学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学习环境,但是很多同学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就轻言放弃,不再拼搏。习主席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前路多么黑暗,只要坚持学习,满怀信心就一定能看到胜利的光芒。



经济与管理学院 胡昕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习总书记在青年时期的下乡插队经历,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也是他之后群众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党性的磨练。从一个懵懂的城里青年到一个成熟果敢的大队书记,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变化击倒,经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考验,习主席的心志更加坚定,是艰苦的环境塑造了今天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是不畏的心态使得他在长期的工作中坚持下去。习总书记用他真实的青春岁月告诉了我们,青年时期的磨难和困苦是今后成才的垫脚石。反复诵读这本书,不由得让我想起古言中:“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设计创意学院 俞晰涵

青年马克思说:“人应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青年时代的习近平带着一腔热血投身陕北的黄土地,站在广大劳动人民之间,身体力行地挖沟渠、办沼气。他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知青,而总提醒自己的身份是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系上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作为高干子弟,习近平度过了平稳安逸的少年时代,他本可以选择留京当一名工人,这自然比陕北的烈日黄沙舒适得多。然而他偏偏选择了奔赴生活条件最为恶劣的梁家河——在这里,他从每天只能挣5、6个工分的“大城市来的知青”成长为老人口中的“好后生”,村民心中的好书记。那时,充满信心全身心投入到为人民奉献的工作中去,是习近平的人生目标。


习总书记的精神极大地感染了我。我的专业是设计,曾经,我以为设计是一个偏向自我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直到我的老师告诉我,设计不仅是创新、创造,更是服务和奉献,设计推动着人类生活方式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我恍然大悟,没有谁是能完全脱离社会和群众的。身为青年人的我,理应从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汲取精神力量,向习总书记学习,将服务人民、奉献自我作为青年时代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努力向着更光明、更有意义的未来大步前行。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龚帅宇

读罢,合上书。坚忍、踏实、勤劳、果敢——这样一个伟大共和国领导人年轻时的形象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七年陕北知青生活,锻造了这个优秀卓绝的年轻人坚忍的品格,让他得以真正地深入基层百姓的生活。正是因为这段通过实践发展自己,通过学习充实自己,与乡亲们同甘共苦的经历,让对“中国梦”的诠释感动了每一个中国人。


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我们背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我们应该向习总书记学习,艰苦奋斗,勤于实践,努力学习,扎根祖国大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土木工程学院 熊玉琢

2016年11月18日,《学习时报》开始以采访实录的形式连续刊发《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七年知青,是在那人生中最关键的七年,是在那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的七年,是在我们现在正经历的七年。读罢,我放下书,内心却久久难以平静。原来,我们的青春应当这样度过。


1969年,未满16岁的习近平背上了行囊,跟随着二十几名知青,一同奔赴陕北农村开始上山下乡的艰难旅程。此时,谁都不会想到这个年仅16岁的孱弱少年会成长为共和国的领导人。但是,年少的他已经开始扎根泥土,吃苦耐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不断汲取养分。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高干子弟的背景绝对不是一件好事。习老遭受到政治上的严重迫害,年轻的总书记也不免会被有心人盯上。但是,扎根泥土,敢作敢当的人终究会得到百姓的拥护。乡亲们用一句:“习近平是个好后生,好的啦!”粉碎了“习仲勋的儿子不跟红旗走”的谣言。从此,习近平从负数开始,带领乡亲们打水井,种农田,自己读名著,研经典,不断帮助大家、充实自己,一步一步地开始变得枝叶茂盛。


40年后,已经成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再次踏上了这块他曾经深爱过的、也曾经包容过他的黄土地。在最苦的地方呆了七年,这段艰苦岁月终究融入了总书记的血液中。他身居高位但是亲民爱民,立志大事却不形式主义,治国理政深受人民感激。站在这片40年来日新月异的土地上,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国家的巨变。


七年知青,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蜕变,却没能改变一个人的初心泯灭。扎根泥土,不会磨灭我们的锐志;立志基层,不会踏平我们的初心;心系天下,不会遮蔽我们的理想!我们的青春刚刚开始,但是我们应该找准自己的方向,应该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开始自己的征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一生宝贵的财富;这本书,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位青年的人生航标。立志远大,但要扎根泥土;踏实奋斗,却又不忘初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态度,也是我从书中读到的最重要的哲理。愿这样的智慧之光伴随我一生远航。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王怡悦

 “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对我的影响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为什么要读书,二是让我知道了怎样才是真正的读书。


奋斗拼搏的青春是最美丽的,为了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使命,为了实现中国梦而读书的青春是永恒而闪亮的。就算是深陷泥沼,就算受到众人的打击与冷嘲热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便能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们读书是为了中国更好的未来,是为了中国人民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将学到的知识都用于生活中,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凌航

对一个15岁的少年来说,在那样的年龄,能一步步地成长,将思想高度提升到为群众意识的境界,我想,正是习总书记为人民群众考虑的一大见证。


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每一关莫不是对一个15岁青年的巨大考验。习总书记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在身体与思想层面提升自己,升华自己,与人民大众同吃同住,一同体验劳作的艰辛,这既是一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的体现,也是习总书记实事求是作风的见证。


苍苍七载,多少知青从梁家河走进走出,然而习总书记一直坚持他的本心,将自己视为梁家河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习总书记心中有群众的外露,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思想淋漓尽致的表现。


实事求是,一心为民,正映照了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青春岁月。





责编丨黄耀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