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湘妹子钟芳蓉去敦煌,梦想不会“冷门”

观潮君 观潮的螃蟹
2024-09-06
7月11日,北京大学官微发文,向钟芳蓉去敦煌送出祝福。

▲北京大学官微截图。
当晚,人民日报微信号也发文,祝福钟芳蓉在新的人生起点上,继续绽放精彩!
从入学到毕业,这位来自湖南耒阳的女孩,一直很火。
4年前的夏天,18岁的钟芳蓉以高考676分、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但让很多人感到意外的是,她选择了“冷门专业”考古学,一时引发全网关注,甚至受到一些质疑。

▲钟芳蓉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致辞。(图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今年7月8日,甘肃省文物局公布校园招聘面试成绩,其中,钟芳蓉在敦煌研究院石窟考古岗位的面试中,取得第一的成绩,进入后续体检环节。
这也意味着,当年“逆大流”的钟芳蓉,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
那么,从钟芳蓉的故事里,我们能读出什么?
祖国的大好河山,处处有春天。
其实,钟芳蓉选择去敦煌并非心血来潮,而是一开始就种下的梦。
2020年8月,入学北大前,钟芳蓉曾给“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写过一封信,信中写道:“希望能追随您的脚步去选择北大考古,选择为考古献身,也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

▲钟芳蓉给樊锦诗先生的回信。(图源:央视新闻)
在大三撰写学年论文时,钟芳蓉就开始研究佛教考古内容,大三暑假还到龙门石窟参加了佛教考古的研修班。
梦想,并不一定要在高楼大厦里、热门岗位上才能开花结果,自有其适合的土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心存偏见。
敦煌风沙虽大,却有一弯“月牙”甘甜;石窟光线虽暗,但大漠夜晚能手摘繁星。

▲钟芳蓉在龙门石窟。(图源:人民日报)

几十年前,樊锦诗不也是在大漠里播下梦想的种子,最终收获了精彩人生吗?

1835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写道,“我们的使命绝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此,我们应当认真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

只要坚守内心,又何尝没有梦想破土的地方。

祖国很大,处处都是梦想的肥田,也处处都有适宜的春天。

▲钟芳蓉在石窟里做研究。(图源:北京大学)
对投身文化传承的人,应给予足够的尊敬。
“文脉”是国家和民族的根脉,如今,坚定文化自信、重视文化传承,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传承这项事业很难带来大富大贵,并不符合某些人对“成功”的想象。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大众的自觉参与,也需要专业人才的推陈出新。
这个专业群体,可谓是民族文化兴衰的“守夜人”,甚至是国家兴旺的关键 “螺丝钉”。
仅从工作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物质经济条件来看,钟芳蓉无疑拥有更多选项,可她坚定选择敦煌,选择了文化传承。

▲网友评论截图。
据了解,钟芳蓉去敦煌将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是编写敦煌石窟的考古报告。
这项工作,注定是枯燥而孤独的,但却意义重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钟芳蓉”们,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尊敬。
选择真实的人生,或许才更从容。
当面对“热爱”与“热门”,钟芳蓉的选择,何尝不是许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决定,想迈出却退缩的那一步呢?
能看心心念念的“风景”,从事心向往之的工作,又何尝不是一种得偿所愿,一种成功呢?
坚定地选择做真实的自己,或许才是钟芳蓉最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

▲2023年,在樊锦诗校友向母校捐赠仪式上,钟芳蓉与樊锦诗拥抱。(图源:人民日报)

然而,当钟芳蓉这件事上升为社会议题时,我们依旧需要保持客观冷静。
不必把其“价值”赋予得过于突出,更不能标签化,成为一个对抗所谓“功利主义”“浮躁心态”的典型。
因为钟芳蓉的本心,正如其信中所说,“希望找到心灵的归处”。而这个归处,只属于她自己。
我们不必过于牵强,将“钟芳蓉”作为参照物。
但愿钟芳蓉没有压力地做自己,我们的人生也能更加从容。


一审|唐炎林

二审|王小杨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观潮的螃蟹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