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ity Walk|风起小沙渡

与你同行的 同济大学生
2024-08-23

周末愉快!

又到了我们City Walk的时间啦~


相较于前几次标题中耳熟能详的“陆家嘴”、“曹杨新村”、“愚园路”,今天提到的地名“小沙渡”有些冷门。利用地图软件搜索,无法得出结果。询问上海本地成长起来的同龄小伙伴,能够对其准确定位的也不多。


小沙渡在哪儿?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现在的小沙渡周边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共同开始今天的城市行走。


以下是点位全图和音频,可自行取用:





1

星火燎原小沙渡

—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



小沙渡的故事,要从19世纪末说起。


附1:小沙渡的得名

彼时,此地附近都是农田,沿岸多沙滩,芦苇丛生,遂被叫做“小沙”。因此地无桥,过河不便,当地有农民7人,合伙购置1艘小舢舨摇渡载客,便利农民过河种田。日久,两岸农民和居民闻讯,都从此处过河,当稻麦两熟时节,农民给予少许农产品,作为全年过河的酬劳,居民过河一次3个铜钱,作为船只修理费用,时称“小沙渡义渡”(《上海内河航运志》)


1899年,随着公共租界的扩张,小沙渡成为公共租界与中国地界在苏州河南岸的分界处。190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辟筑通往小沙渡的马路,中文名为“小沙渡路”(今西康路)。


此后,棉纺企业在小沙渡地区大量投资建厂,逐渐形成了小沙渡工业区(另称沪西工业区)。而小沙渡之地名,也逐渐开始泛指劳勃生路(今长寿路)东段两侧至苏州河一带地区。


棉纺业是纺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应地,沪西地区也成为了工人阶级的聚集地。


内外棉各工厂在沪西小沙渡地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


沪西小沙渡工人具有极强的政治觉悟和行动独立性。1919年6月5日,为响应五四运动,内外棉三、四、五纱厂的工人率先揭开罢工序幕,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而工人阶级潜在的斗争能量,也吸引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关注。


为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实践进一步结合,1920年秋,中共发起组委托成员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纱厂集中区开办工人学校,对工人进行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


1

1920秋

半日学校创办。学校的创办是党在工人阶级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胆尝试。

2

1920冬

学校开办初期,报名上学的工人不多。为了扩大影响,当年12月19日,学校改名上海工人游艺会,并召开成立大会。

3

1921春

游艺会半日学校重新开学,成立沪西纺织工会。

位于西苏州路上的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外景。左侧弄堂上标注的“锦绣里”,即为最初的办学点所在地(摄于2024年4月15日,本篇除特殊标注的照片外,均为该日或次日所摄)


“本党的基本任务是成立产业工会。......因劳工补习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这种学校。”中共一大《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深刻指出了成立产业工会和工人学校的重要性,也明确了工人学校的性质和功能。


为加强对工人的宣传与组织工作,1921年8月11日,党中央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这也是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同月,原半日学校更名为上海第一工人补习学校,分日夜两班开课。李启汉等人还于8月20日起出版机关刊物《劳动周刊》。


附2:“工人是天”

无论是在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还是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的复原场景中,都能看到一个字——“天”。下面分别展示两处复原场景: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内的展陈

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内的展陈


“天”字是由工、人二字组合而成的,这一点不难理解。而关于“工人是天”一句话的来源,经笔者反复考证,应是李大钊于1921年初最先提出。


北京长辛店:

李大钊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竖着写了“工人”二字,转身问道:“大家认识这两个字不?”大家回答:“认识!念‘工人’”。李大钊再问:“大家看,工字和人字接起来念什么?”大家回答:“念‘天’!”

李大钊接着说:“对,是念‘天’。工人的‘工’字,上边一横是天,下边一横是地,中间的一竖是工人,工人顶天立地,工人就是最伟大的阶级。”

(——摘自《史志北京》)


沪西小沙渡:

当时流行一句话,工字不出头,出头便入土。半日学校的李启汉等教员对此进行了改编——“工字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这就是我们工人阶级的伟大形象。工人两字连起来就是个‘天’字,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和敌人斗争,我们的力量大如天。”


相较于前一个版本,这个版本更能清楚解释,为何要在场景演示中同时写上“土”和“天”二字。


北有长辛店,南有小沙渡,两处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做职工运动的起点,两地教员对“工人是天”的生动解读,充分唤起了工人阶级意识的觉醒。


1922年5月,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起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同年秋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指派嵇直和徐玮在劳勃生路和戈登路开设两个简易的工人文化补习班。后来补习班合并为规模更大的沪西工人补习学校。


附3:工人补习班的教学内容

(工人补习班)使用“活”的教材,绝大部分是从我党刊物《新青年》、《向导》和劳动组合书记部出版的《劳动周刊》中找来,但有时也就地取材。就用这些教材,编成一个一个的课题,每星期讲三课。在每一个课题中,凡讲到地名时,必定打开地图,指出方位,使人能一目了然。


——摘自嵇直《关于上海小沙渡沪西工友俱乐部成立经过的回忆》


鲜活的取材、形象的演示,以及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人补习学校的吸引力和成效。1924年8月,邓中夏、李立三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决定在沪西工人补习学校的基础上成立沪西工人俱乐部,并选址槟榔路小沙渡路(今安远路西康路)。俱乐部采用学习文化、举办演讲、组织游艺、教唱歌曲等多种方式吸引工人,对工人进行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


沪西工人俱乐部旧址已不复存在,后人在西康路972弄1号设置了一面文化展示窗以示纪念


1925年2月,上海日资纱厂工人为反对日本资本家打人和无理开除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而罢工。一个月内,从小沙渡到杨树浦共22家日商纱厂35000多人参加大罢工。


5月15日,因反对日本资本家撕毁协议,无理关厂,顾正红带领工人与资方交涉时,不幸被日本资本家枪杀。


附4:顾正红

顾正红,江苏盐城人。1921年来到上海,先后在内外棉九厂、七厂做工。1924年,积极参加沪西工友俱乐部的学习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1925年2月,在“二月罢工”斗争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顾正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其革命斗争和爱国牺牲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现澳门路上有顾正红纪念馆,详细介绍了顾正红及相关历史。


澳门路上的顾正红纪念馆外景

(摄于2022年9月29日)


顾正红遇害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动下,全市人民汇合成一股汹涌澎湃的反帝潮流。1925年5月30日,3000多名学生与工人在公共租界举行反帝讲演、示威,英国巡捕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杀害13人,重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运动证明了工人阶级是民族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重视民众武装力量。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要求加强军事工作。会后不久,中央军事部正式成立。在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央军委(军事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培养军事干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直接参与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即四·一二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同年11月,为保卫中央领导机关安全、了解和掌握敌人动向、营救被捕同志和惩办叛徒特务,中央特科在上海成立。


本月初对外开放的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位于武定路930弄14号


1929年8月24日,因叛徒出卖,杨殷、彭湃、颜昌颐、邢士贞等在经远里1015号(今新闸路613弄12号)中央军委开会时被捕。中共中央得知消息后,指示周恩来率中央特科不惜一切代价进行营救,但唯一一次押解途中武装劫救的机会,却因错过时间而失去。8月30日,杨殷、彭湃、颜昌颐、邢士贞等英勇就义,史称军委四烈士


位于新闸路613弄12号的中央军委机关旧址纪念馆外景(最右侧一扇门为12号)

纪念馆入门处的主视觉和西侧军委四烈士浮雕


与经远里相隔几个街区的戈登路(今江宁路)673弄10号,是中共中央秘书处的机关地址之一,通常作为阅文和文件保管处。1930年底,周恩来指示将文件转移,此后文件阅办和保管场所逐步分离。


位于江宁路昌平路口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外景


1931年6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向忠发被捕并叛变,次日,中央阅文处被查抄,所幸文件已提前转移。此前,原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叛变,因此,为安全起见,中央机关和中央主要领导干部均陆续转移到安全地带或撤离上海。


尽管党的组织和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此后,上海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旧坚守初心,在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下英勇地开展各项工作。1933年,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从上海迁入瑞金,正式开启了新一个历史篇章。


在阅读完以上经系统梳理的简史后,再逐一打卡其中涉及的点位,相信你能够更加深刻理解小沙渡及其周边地区在中共党史中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品质。


(若想了解更多红色故事,可点击笔者于2022年所写的《初心闪耀,循线悟史》一篇作延伸阅读)


附5:开往小沙渡的无轨电车


如果把本节所提到的几处红色场馆在地图上予以标注并相连,还会有什么发现呢?——没错,它们基本都在19路行驶路线附近。


各点位与19路行驶路线的相对关系图

(笔者自制)


19路无轨电车开通于1926年12月30日,最初连接洋泾浜三洋泾桥(今延安路江西路)与小沙渡路宜昌路,是小沙渡地区最早的公交线路。该线早先沿卡特路(今石门二路)-麦根路(今康定东路-泰兴路-西苏州路-淮安路)-戈登路走行。16路(今36路汽车)与21路(今19路的雏形)无轨电车与之共线。


三条无轨电车线路充分满足了小沙渡工业区工人前往市中心的出行需求,也为早期中共党组织活动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便是路线点位集中这一“偶然”中的“必然”。


1937年10月,日军轰炸华界时一枚“射偏”的炮弹击中了一辆沿苏州河旁麦根路正常行驶的电车,致使三十余人伤亡。为安全考虑,各线改走康脑脱路(今康定路)、武定路转戈登路,该段独特走向也被19路保留至今。


19路无轨电车从泰兴路转入武定路


1954年,19路无轨电车缩线至江宁路宜昌路。四年后,24路无轨电车沿西康路延长至小沙渡口,又补上了这一小块公交空白。至此,沪西小沙渡地区的无轨电车线网格局基本形成,六十多年来仅有局部微调。


19路无轨电车在同济大学附属普陀人民医院门口待发


如今的19路沿线还有几处值得打卡的点位,此处稍作点击:

1


元利当铺

位于武定路203号,1932年建,是迄今上海仅存的规模最大和保存最完好的当铺建筑,曾被誉为“海上第一当”。

2


蝴蝶湾绿地

位于苏州河畔,2007年建,因绿地轮廓形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而得名。绿地边有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

3


中华新邨

位于泰兴路445弄,庭院里矗立着4棵有百年树龄的广玉兰,相传为晚年归隐沪上的康有为先生所植。

4


长寿公园

位于原大自鸣钟附近,四季有绿,景色优美。现公园南部因施工不对外开放。


2

三湾一弄蝶变起



1937年的战火中,苏州河以北地区受到了较大破坏。小沙渡周边因其紧邻租界的特殊地理位置、集中的工业设施和较为便捷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大量难民迁入,逐步形成了“三湾一弄”棚户区。


药水弄


药水弄地处小沙渡西侧(原西康路1371弄、1501弄)。1907年,英商美查公司将制造三酸的江苏药水厂迁此,居民称该地为“药水弄”。


药水弄所在的小沙渡地区附近工厂众多,这些工厂的工人大多是从外地逃荒来此谋生的农民,后又有一大批躲避战火的难民前来。为了节约居住成本,他们纷纷在药水弄浜塘边空地上搭棚栖身


至上海解放前,药水弄共有4000多间草棚,全弄人口近1.6万人。当时弄内无水、无电、无下水道,弄内潮湿阴暗,晚上漆黑一片,每逢下雨,积水泥泞,难以行走,人称“阎王路”。


解放前药水弄一角(资料来源:普陀区志)


解放后,区域内的药水厂关闭,但棚户区仍然保留,直到1985年7月1日药水弄改建工程开工才陆续拆除。在此次改建中,药水弄区域改建为长寿新村等高楼,区域路网同步重塑(延伸宜昌路、澳门路及常德路)。今24路电车长寿新村终点站旁,就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详细记录了药水弄的改建历史。


常德路澳门路口的长寿新村及相关历史简介

(摄于2022年6月28日)

1995年12月1日,24路无轨电车及其派生线路304路夜宵线由原小沙渡延伸至长寿新村(上行走澳门路,下行走宜昌路),大大方便了原药水弄地区市民出行


江苏药水厂原址,现在是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和大上海城市花园的所在地。其中,原药水厂的一幢西洋式办公楼被保留在学校内,作为办公楼以及校史馆使用。药水厂的故事,则被放在了小沙渡桥(西康路桥)上。


江苏药水厂原址新貌

(左:同济二附中,右:居民社区)

西康路桥上关于江苏药水厂的介绍,原有的文字部分已经锈蚀不可辨


与药水弄西端隔苏州河相望的,是普陀区最早建成的公园——普陀公园,今年恰满70岁。


普陀公园旁原先有一条小街。解放前,小街的东侧是工人住的“滚地龙”,条件简陋、治安不佳;西侧则是坟堆。解放后,坟堆被改造为普陀公园,面貌焕然一新,小街更名为“迎阳街”,附近的苏州河湾则被称为小花园湾。


如今的普陀公园周边,已被新建的高层居民区完全包围,宛若一片绿肺,唯有公园北侧的地铁高架线(原沪杭铁路内环线改建而成),还在默默诉说着此地的历史。


普陀公园内景


朱家湾与洋钿厂


朱家湾所在位置,大致为今中山北路光新路口,靠近镇坪路地铁站,曾有“朱家湾街道”。


朱家湾的改造相对较早。采用自建公助和改建等方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间,区域内建起了友好新村、同泰新村、卫星新村、石泉二村等砖木结构2层楼房为主的住宅群。八十年代后,部分住宅又为新建多层、高层住宅楼群所替代。但有意思的是,朱家湾的改造相较于另两湾一弄,又是结束最晚的,2012年底方完成最后一个地块的动迁。顺带一提,地块内的“朱家湾后浜路”仍作为支路保留至今。


除了朱家湾,笔者还想介绍其附近的另一处点位——造币厂,沪语别称洋钿厂。该厂于1919年由上海银行界发起,始称上海造币厂,1921-1922年间完成主楼建设。1929年,改名为中央造币厂。


造币厂附近有较多面粉厂、纺织厂工业设施,为了方便勾连苏河两岸,1929年,荣家与严裕棠在其附近建木桥,又称“造币厂桥”、“洋钿厂桥”。


造币厂与造币厂桥(今江宁路桥)


1933年,中央造币厂开铸民国二十一年银本位币壹圆(三鸟币)。1936年,改铸辅币(廿分、拾分、伍分镍币以及壹分、半分铜币)。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内迁,直到抗战胜利后方恢复铸币。


解放后,造币厂由军管会金融处接管,归人民银行领导,生产各套人民币的部分硬币和其他部分纪念币、纪念牌。其中最亮眼的产品,莫过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奖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上)

2022年北京冬奥会奖牌(下)

(资料照片)


潭子湾、潘家湾


三湾中的另两湾,分别叫潭子湾、潘家湾。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两湾与附近的王家宅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危棚简屋最集中的棚户区。


关于它们的华丽转身,可以滑动下面的时间轴进行查看。


1992

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完成市区范围内365万平方米危棚简屋改造”的目标,其中就包括潭子湾、潘家湾。

1996

普陀区政府通过修订相关优惠政策,加快365改造步伐。规定凡承担改造和开发任务的投资商和房地产开发公司均可享受优惠政策。

1998

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获得潭子湾、潘家湾地区的建设权,投资在这里建设大型住宅区,并取名为中远两湾城。同年,居民开始动迁。

1999

年底,潘家湾和潭子湾危棚简屋改造任务完成,实现预期目标。此后,栋栋高楼拔地而起,两湾城逐渐成为上海中心城区最大居民区。

滑动查看潭子湾、潘家湾发展史


中远两湾城在建设时,原有的“潭子湾路”和“潘家湾路”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清水湾路”和“绿洲湾路”。因此,如今在区域内行走时,已无法找到当年的老地名痕迹了。


中潭路上的巨型“中远两湾城”石刻

古早的中远两湾城小区指示牌,中潭路以西为潭子湾,以东为潘家湾


3

半马苏河纺新篇



当工厂和棚屋成为小沙渡地区“过去式”,如何让区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生机呢?21世纪初,一场艺术实践率先在叉袋角旁的莫干山路50号开启。


莫干山路50号原为上海春明粗纺厂所在地。由于纺织产业结构调整,1999年底该厂停产。2000年初,画家薛松被此地保存完整,具有工业感和空间感的厂房建筑吸引,便租下7号楼染整车间三楼作为自己的工作室,成为第一个入驻的艺术家。此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工作室来到这片前工业园区,推动园区向文化艺术园区积极转型。


莫干山路50号M50园区内景


2004年,莫干山路50号和东方明珠、新天地等被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亚洲版推荐为上海时尚新地标,使之在国外名声鹊起。这一波热潮还吸引了涂鸦艺术家,次年,莫干山路沿线开始涌现涂鸦作品,成为了当时的“热门打卡地”。


莫干山路上曾经的涂鸦(资料照片)


与涂鸦墙一街之隔的,是2000年建成的月星家居广场,其利用原申新九厂地皮建设。家具城的四楼有一个免费开放的木文化博物馆,知名度较低,但是展陈质量很高。


木文化博物馆陈列实拍(摄于2022年9月29日)


木文化博物馆旁,还有上海纺织博物馆,侧重于介绍纺织业的发展历史和最新科技产品。


上海纺织博物馆实拍(摄于2022年9月29日)


穿过昌化路,会看到一座与中远两湾城隔河相望的公园——梦清园。以环保为主题,园内设置多个景观小品,呼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


水车

位于梦清园人工湿地取水口。水车利用水力的自然流速,推动轮叶提升河水,由东汉毕岚发明

清漪湖

由清水、白沙、棕榈、卵石、游鱼等景观元素组成,实质也不怎么清。旁边的沙滩深受小朋友的欢迎。

高架水渠

“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水渠中缓缓而下的水流在阳光照耀下晶莹夺目。

梦清馆

原为1933-1934年建造的上海啤酒厂,由邬达克设计,现为梦清馆展示中心。

大鱼岛

在苏州河上的一座小型人工岛,通过木栈桥连接岸边,站在岛上,可以尽情眺望周边的苏河景致。

蝴蝶泉

由人工开挖四条小溪组成,形似蝴蝶。流水是由苏州河水经过湿地、生物净化通过空中水渠汇流而成。


2018年,随着苏州河两岸42公里滨水岸线贯通提上议事日程,小沙渡附近的“苏河十湾”成为了一大开发热点。但是,如何处理好开放式公共空间与封闭式小区之间的关系,成为了部分路段贯通的难点。


经过多轮磋商讨论和协调,苏州河普陀段的半岛花园、中远两湾城等断点分别于2020年至2021年顺利打通。这既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更为地区的高质量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在真如港与苏州河交汇处新架设的慢行桥“两湾飞虹”,是滨水岸线贯通的重要成果之一


2021年12月,“将中国黄山与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合二为一”的天安千树一期正式开业。因其外型过于奇特,引起社会广泛热议。


千树外观到底是“亮眼”还是“扎眼”,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从其自身功能属性来看,苏河畔的千树,不仅有效填补了地区大型实体商业的空白,还构建了能够积聚人气的开放式公共活动空间,无疑是较为成功的。


天安千树外景及岸线旁举办的樱花节活动


2023年,首届上海苏州河半程马拉松赛以天安千树为起点,有机串联起小沙渡及其周边地区更多点位,大力构建城市文化历史新空间。下面简举几例:



玉佛寺

位于普陀/静安交界处的安远路170号,1918年迁建现址。寺内玉佛坐像高1.90米,重约1吨,由整块玉石雕琢而成,玉色莹洁,清光绪年间从缅甸请来。


宜昌路救火会

1932年建造。钢筋混凝土和砖混结构,现代派风格。塔高30余米,顶部有一八角敞亭。该处建筑现仍作消防用途。


福新第三面粉厂

位于苏州河北岸光复西路145号,建于1926年,属于荣毅仁家族的老建筑,原占地10亩多,解放后曾作为上粮一站的仓库,现仅存临河主体建筑的主体部分。


西康路桥

上海解放后,因小沙渡地处要道,轮渡营业额为苏州河各渡之冠。1979年,为方便区域市民出行,市城建局在小沙渡建造人行便桥,命名西康路桥。而小沙渡这一地名,也约是在此之后逐渐消失的。


西康路桥桥面人行道上的浮雕,则介绍了区域内多个重要工业设施的历史渊源;北侧坡道上的三块浮雕,则生动呈现了小沙渡地区的往昔与今朝。


风起小沙渡,扬帆向未来。本次行走中,我们系统回顾区域125年的发展史,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早期成长历程,亲身感受“三湾一弄”华丽转身后的时代新貌,热情展望文化赋能下的活力苏河街区。


下一次行走,我们将来到一个集聚多处新晋热门打卡地的片区,会是哪里呢?下周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本篇文字部分前期取材感谢:

上海市档案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陈列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中共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纪念馆、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顾正红纪念馆、上海纺织博物馆

策划 | 沈 元

供稿 | 沈 元(文案、图片、音频)

编辑 | 沈 元

责编 | LIU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济大学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