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榜样在身边】李金田:飞过地平线的追梦人

甘肃民盟 2022-07-27

青春期青年,步入社会前,多少会碰到棘手的人生选择。

高考那年,父亲不经意感念了一句:“医生,是行善积德,服务众人的职业!”

这句质朴而平常的话语,于李金田有点石成金之效。缤纷多姿的社会,似乎向他瞥出期待的眼神。高考填报志愿,他全填写成医学院。

秦安县城上空飘过初秋的云絮,葫芦河畔绿意葱茏,李金田盼来了甘肃中医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那年,他不满17周岁。

中医系五年学习,恍若眨眼之间。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五千年文化长廊里沉积的中医瑰宝,如太空密布的繁星,他矢志摘取,又觉身手单薄,在学思渐悟中,他体会到自己还欠火候。本科毕业前夕,他又考入陕西中医学院攻读硕士。

整个八十年代,祖国处处蓬勃,充盈着昂扬向上的力量,中医学硕士是发达地区求之不得的稀缺人才,向他伸出橄榄枝的单位苦口劝说,承诺给他一展身手的更好平台。

已经出类拔萃的李金田,有甘肃人特有的故土情怀,他听不进别人对他絮叨,只想尽快返回甘肃:那里有养育过他的故土、他的父母、有本科毕业前挽留他任教的母校、有中医发源地众多未解待解的课题与秘方等着他破解。

他没有让母校失望。

九年初心不改,他全身心坚守中医系教学、科研岗位,给最初相中他的母校以满满的回报。学生敬佩他,学院爱惜他。他身后是一串串闪光的足迹。1998年,李金田从中医系副主任走上学院教务处长岗位。又两年多,他担起学院副院长一职,主管全校教学和科研,着手解决学校办学方向上面临的瓶颈。他斗胆给校领导建言:“立足西部地域优势,面向海内外增加专业数量、扩大专业门类;减少专业载生量、确保毕业生质量。”他的建议得到学院领导班子全盘采纳。

不久,学院向国家教委一次申报成功6个专业,中西医结合、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两个专业成为全国首创。

2009年底,冬雪给兰州覆上一层洁白,天宇澄澈而严寒,李金田被推向院长岗位。新旧交替的学院,头绪纷繁。他将平日在教学科研副院长职位上发现的问题逐一对症梳理,并果决开出应对措施:“紧追社会对中医类人才的需求,以大步快跑的节奏调整全院学科布局和研究机构;突出教学中心;提高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李金田说,“中医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平台,甘肃是‘丝绸之路’黄金段,中华瑰宝走向世界的起点就从校园发端。”

可占地98亩的校园,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建筑林立,密密麻麻,好多研究室屈居一处,相互干扰,学生宿舍窄小,更是拥挤零乱。

李金田和班子成员一道,经过长时间调研、比较,最终把眼光投向兰州兴隆山下的和平区。这里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南倚钟灵官滩沟,北接丝路通衢连霍高速,隔座矮丘便是滔滔黄河。依山傍水,正是建设新校区的不二选择。他和校领导一班人四处奔走,苦心游说,终于在短期拿到1050亩建校用地。他设想的“一校四区”成了事实,蜷曲一隅的中医学院,从此变成了一位身躯健硕的壮汉,可以昂首挺胸,纵情奔跑。

只有高楼成不了高校!李金田又大规模在全国广揽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应用型专业人才。民族医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雏形初步形成;二级学院、教学中心快速扩增至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省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12个。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离不开高端的创新平台。”李金田说,“大学是青年学子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教师展露才华的舞台。”不久学校建成了教育部“敦煌医学与转化”重点实验室。依托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科技厅批准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药研究中心。学校直属附属医院由1家增至4家,非直属附属医院从空白猛增至8家。

学院教学和科研步入良性轨道,学校纵向科研经费从2009年前的每年不足100万元猛增至现在的近4000万元。

“我们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大开发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李金田鼓励教师道,“要面向大西北,紧盯甘肃省情搞科研。”他巧妙地把学院科研与甘肃省情结合,确立甘肃道地药材研究、西北常见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地方中医药文献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四大研究领域。成立省部级科研基地和重点实验室30家,承担科研课题732项,获各类科研成果78项,其中32项获得国家专利。一大批围绕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社会,与生产工厂完美对接。仅直属附属医院拥有院内制剂122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金田又把办学触角向域外延伸。学校在中亚、欧洲建立8家“岐黄中医学院”和4所“中医中心”,教师和医生由本院派遣,中医学在异域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巴黎、莫斯科和布达佩斯多了一扇学习东方文化的窗口。

目前该校有来自中亚多国、法国、俄罗斯等国的整建制留学生过百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国外高端医院执业、专程来校学习中医和针灸的医生。

夺隘江河之所以能冲决一切,是因自身裹携了巨大力量。近十年一路快跑,曾经校园狭小,在社会上知名度不高,科研几近空白的中医药学府,已褪去往日的寒碜与简陋,大手笔动作十余年,已属“鸟枪换导弹”的西部名校。

2015年6月11日,经教育部批准,甘肃中医学院更名为甘肃中医药大学,李金田和全校师生的付出终于得到了社会认可。

静夜时刻,李金田畅游于敦煌药典、武威汉简典籍。他想在百余册敦煌药典中寻找先贤智慧,品味万物互联时代先祖探幽发微的灵感。

五月嫩绿扑面,九月金秋时节,甘肃中医药大学独有的一系列校园文化节会如期开幕,思想火花闪烁,学术观点碰撞。曼妙舞姿旋起的向上气氛浸润着学子心灵,空气里飘荡着淡淡药香。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校园文化,将整座大学塑造成了学术的汪洋、歌的声浪。

身穿汉服,头戴进贤冠的学子,或扮岐伯,或替皇甫谧,或吟唱百余册敦煌药典中淘录的名句,或歌颂《黄帝内经》、《伤寒论》中至今发光的先祖智慧。

五月的惠风,吹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出于肺……”“手少阳,足阳明之会。刺入七分,留七呼,灸三壮……”

经典医籍诵唱比赛,把现代学风与远古学术巅峰融于校园,那是全校师生心情最为放松,情感波涛最为奔放,最心撩手痒的时刻。

冬日的校园,色彩明艳。雅致的图书馆静卧在耀眼的阳光下,一幢幢设计新颖的教学楼和研究中心,与学生公寓和谐相处。随意走进一条曲径小道,都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与活力。李金田对以后大学的走向已有明确目标:以本科为主体,大力发展博硕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着眼甘肃经济社会需求,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适度发展专科教育。

今天的甘肃中医药大学,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校内博士研究生导师6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48人的师资优势,学校门类由单一的中医学向理学、工学、经济学等综合类领域延伸。凭29个本科专业迈入综合性大学之列。41年的办学历程,师生由最初的不足400人,一跃而上升至现在的2万多名,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一路健步劲旅的背后,是祖国壮美河山奇迹般巨变的一抹注脚。

“进入21世纪,中医已在发达地区和发源地热起来了。甘肃是中华中医药重点发源地之一,常年有460万亩稳定的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我们有信心做大做强中药产学研这篇大文章。”李金田说,“学校成立了甘肃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甘肃中医药大学有能力让古老中医再度焕发活力,借此把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受东方文化的美妙。让犹显封闭,仍不够发达的甘肃重现汉唐盛世的那份豪迈!”





供稿:刘经湘编辑:赵文涵
审核:汪新第


扫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