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怀念成思危 | 一生三次转折 皆为报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团结报团结网 Author 赵亮

成思危一生经历多彩且传奇,但他的每一段经历,每一次转折,都为报国。


1951年,16岁的进步青年毅然离开香港,回到祖国内地成为化工领域知名专家,是为报国;1981年,46岁的工程师留学美国,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是为报国;1994年,59岁的化工部副部长加入民建,成为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杰出领导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还是为了报国。


2015年7月12日,成思危先生逝世,今天,是他逝世七周年纪念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让我们共同纪念他。


  成思危


成思危

1935——2015


        成思危(1935年—2015年),湖南湘乡人。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杰出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曾任第九届、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八届、九届理事会理事长。


成思危语录


“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审慎的乐观主义者。”“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没有风险投资,建设创新型国家难以实现。”“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能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确保我们的后天。”



从进步青年到化工专家——“投身新中国”


成思危出生于书香名门之家,他的父亲就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人成舍我,母亲萧宗让曾留学法国。1935年5月起,日本制造与利用“河北事件”,加紧全面实施分离华北之野心,欲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6月,在风声鹤唳中的北平,成思危出生了,父亲给他取名成思危,寓意“居安思危”,希望他不忘男儿肩负国家安危的责任。


   成思危的父亲成舍我


成思危在北平出生,随全家迁居香港后,就读于香港一所爱国进步学校——香岛中学,并在这个时期,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1950年,成思危15岁,秘密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1951年,年仅16岁的成思危做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重要选择,抛弃优越的家庭生活,抱着对新中国的憧憬和理想,瞒着父母只身从香港回到内地。但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别竟是几十年,直到1980年代初,成思危才与父亲在美国重逢,但与母亲却再也没有相见。



    成思危(右一)与父母姊妹合影


多年后谈起这段往事,成思危感慨道,当时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是受一些左翼文学作品的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属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在成思危看来,他就是觉慧的真实写照。他说,“那时候在香港,不少年轻人受左翼进步作家的影响,揣着报国情怀,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意气风发的成思危摄于1956年国庆


1952年9月,成思危先是进入叶剑英兼任校长的广州南方大学工人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总工会工作。后来由于工作突出,成思危被选送到华南工学院和华东化工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沈阳化工研究院工作,满怀抱负地投入到“向科学进军”的祖国建设高潮中。此后,他历任天津化工研究院技术员、专题组组长、研究室副主任。


在此期间,成思危接受单位专题研究任务,研究化学元素硼及硼化物,并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了《硼和硼砂及硼肥制造》等专业书籍。年轻的成思危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专题研究组成员一起开展科研攻关并获得成功,成为中国硼砂工业的科研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1973年,成思危主编的《无机盐工业知识》一书出版,并调入石化部石油化工科研院工作,领导全国铬盐生产技术攻关,取得多项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化工领域的知名专家。



从管理学“新生”到“中国风险投资之父”——“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


1981年,成思危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年已46岁的他决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研究院学习,攻读工商管理硕士。这意味着,他要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学习。很多朋友表示不理解,好友劝他,去美国镀个金也就罢了,专业就不要改了。但成思危却意志坚定,要去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科学。


由于是从化工专业转学管理,最初,别人一小时能读四五十页书,成思危则只能在字典的帮助下读2-3页书,难度很大。但在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成思危愣是凭着一股韧劲儿,发表了十来篇学术论文,赢得了奖学金。当他把最后一学期的成绩单给从台湾赶来美国已8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看时,成绩单上是三个A和一个A+。成思危说,“我那一生都不肯轻易表达情感的老父亲也夸我:没想到你近50岁的人了,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优秀的成绩让成思危获得许多国际大公司的垂青,父亲成舍我也有意让他去台湾继承家业,但成思危心系祖国,婉拒了高薪和巨额家产。


  1983年成思危于美国UCLA大学留学时的宿舍


成思危说,“虽然我没在湖南生活过,但可能还是继承了湖南人的内在性格:一旦看准了的问题,九头牛也拉不转。就像我父亲一样,敢于屡败屡战。幸运的是,我这些选择都对了,但当时看来,都冒着风险。”


回国后,成思危在化工部负责全国“磷资源开发系统研究”,并指导汽车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他还担任了北京化工学院、天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及硕士生导师,做了大量的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以管理科学学者的身份活跃在刚刚起步的中国软科学的研究领域里。


成思危是历史转折的推动者、成果卓著的理论家,他在风险投资及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领域有拓荒式的研究。


他提出并倡导发展风险投资,1998年《关于尽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掀开了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序幕。在他的领导下,民建先后举办了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和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为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展扶贫济困和支援抗灾救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著名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成思危开创性地运用复杂性学科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在金融改革、资本市场、虚拟经济、管理科学、绿色发展、社保体系、自由贸易区、创新经济、智慧城市等方面有重大建树。


他敢于直言,以“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于心”为座右铭。在谈到外资并购时,他指出,“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确保产业安全”。在“告别之作”《人民日报》文章《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中,他对社会盛行的“阴谋论”表达了明确的警惕和忠告。他写道,“一些人把所有的国际金融活动都当成阴谋,把国际金融活动比作你死我活的战争,主张要抗击国际阴谋。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当前国际金融的实际情况。”


成思危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论丛》首发式上


从专家学者到民建杰出领导人——“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


成思危


1994年9月、10月间,时任民建中央主席孙起孟约见成思危,动员他加入民建。作为知识分子的成思危,最大的希望是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能够达至高层,对国家和人民有所贡献。临近退休之年,本打算以后去大学教书,安度晚年,却不想因为这个契机开启了他的另一段生命旅程。1995年1月,成思危终于加入民建,历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六届、七届、八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成思危接过工作重担后,如何开好局起好步,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经验使他懂得,要抓大事、谋长远,首先要明确定位。民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参政党之一,把民建工作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这样工作就有了目标方向。成思危把民建全会工作进行归类梳理,列出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对外联络、机关建设、专委会工作等十几项,分别就每项工作,提出明确的指导方针和工作要求。他领导民建的10多年,是民建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1988年开始,成思危担任了第七届、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八届四次会议上被增选为常务委员。在政协10年间,他提出了许多意见及提案。成思危是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工作的十年间,成思危一向以敢说敢言而著称,“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这是成思危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个人大代表的最基本素质。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许多全国人大代表在浏览工作简报时,都会先去看看成思危又说了什么。


成思危(左三)在浙江绍兴考察调研


2015年6月11日,是成思危80寿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带着中共中央的关怀和温暖去看望他,成思危非常感动,他当场赋诗一首抒发感怀,取名《八十回眸》:“畅游人间八十年,狂风暴雨若等闲。雏鹰展翅心高远,老牛奋蹄志弥坚。未因权位抛理想,敢凭刚直献真言。鞠躬尽瘁应无憾,含笑扬眉对苍天。这首诗是成思危光辉一生的最好写照!




来源:团结报、民建中央宣传部

往期回顾

郝明金会见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毕节市委书记吴胜华一行

辜胜阻会见民建黑龙江省委领导班子  孙东生参加

李世杰参加民建中央直属二支部活动

辜胜阻吴晓青在黔皖调研  两省省委书记参加有关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