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件!民进提案入选2018年全国政协好提案

民进网 2020-09-05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近日,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公布了2018年度(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好提案名单。民进共有5件提案入选!

这5件提案包括1件党派提案、4件委员个人提案,它们是:

民进中央提交的《关于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

朱永新委员提交的《关于推进“高铁阅读”的提案》

张显友委员提交的《关于大力培养全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提案》

朱晓进委员提交的《关于加大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案》

包安明委员提交的《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提升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的提案》


其中,《关于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和《关于大力培养全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提案》同时也是全国政协2018年重点督办提案。

据了解,这是《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提高提案质量的意见》颁发后,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首次组织开展的好提案评选活动,共评选出60件好提案。

延伸阅读


如果您对提案具体内容感兴趣,请继续往下看:

1

民进中央:关于大力发展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提案



  2017年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二孩占比首次超过了50%。全国多地的调查发现,全职受访母亲中,约三分之一因孩子无人照料而被迫中断就业,女性的职业发展和孩子养育出现了矛盾。过去传统的老人照看孩子的方法将难以为继,一方面源自于隔代教养出现的问题和家庭矛盾,另一方面,伴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落地,老人教养小孩的现象客观上也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可以说0-3岁婴幼儿的托育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对于企事业单位参与举办托育机构的呼吁越来越强烈,在有关部门组织的网上调查中,有88.15%的家庭需要婴幼儿托育服务。

  然而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去年爆发的携程亲子园事件,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也暴露了我国托育服务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明确的行业标准。企业提供托育服务,相关政策缺位,托育服务事业发展无章可依,导致托育资源缺口巨大。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福利性的公办托育中心(托儿所)基本消失,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改革,使得国企提供托育服务失去可能性。由于我国托育市场目前尚无明确的审批和管理部门,民办的托育机构更是创办无“路”。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办的日间照料中心、在工商注册开展全日制托育服务的早教中心及社区小型托育机构多因难以获得许可,或被叫停,或成为“黑园”。二是缺乏严格的专业人员准入标准和制度,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为数不多的托育机构在服务标准、师资人才、卫生安全、保育教育、园所环境等方面都亟待规范。三是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0-3岁的托育服务目前处于三不管地带,教育局、卫计委以及民政局并没有明确的监管职责。

  为此建议:

  1.明确管理主体,理顺托育服务管理机制

  建议将托育服务上升到坚持儿童优先、促进妇女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富强的战略高度加以重视。由国务院指定国家卫计委牵头,制定政策、引导投入、规范市场、营造环境、监督管理。建立托育机构建设标准,规定卫生、消防、食品安全、保育人员从业资质等内容,保障托育服务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整合全社会的资源,鼓励社区、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投身2-3岁托儿机构的建设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自办或者合办托育机构,建议税务部门可将企事业投入到员工托育服务方面的开支,予以一定额度的税收优惠,比如按照定额/人/年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二是将托育机构的设立作为大型工业园区、生活区的标配予以落实,可以采用政府提供场地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这样一种公建民营的模式。三是探索社会资本的参与,依托社区、大型居住小区、大型商业中心、大学城等建立托育服务基地,并予以技术指导,规范管理等。四是降低部分满足条件的幼儿园的儿童入园年龄,将儿童入园年龄调整至2岁,在园内设托幼班,满足一部分托育需求。

  3.建立托育意外保险

  一是建议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专项的托育意外保险,减轻托育机构经办风险,确保托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托育意外保险基金可以采用政府补助一点,个人承担一点的方式进行缴费。二是将托育意外伤害作为医保的一种新设险种,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报销范围。

  4.简化审批、加强监管

  在幼儿教育培训机构和托育机构建设上,一方面要简化审批手续,鼓励更多有爱心,有责任担当的民间资本进入该领域,满足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平衡。另一方面实施严格的常态化的监督检查、加强执法力度,对侵害幼儿安全的行为从严从重处罚。


—END—

(向下滑动了解详细)


2

朱永新:关于推进“高铁阅读”的提案



高铁不仅仅是一个交通的工具,也是传播文明与文化的载体。从国际惯例来看,地铁一直是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图书和报刊销售的主要场所,一些重要的畅销书和有影响力的报刊,都不会放弃地铁这样重要的传播渠道。“高铁时代”下,高铁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目前高铁上提供的阅读材料十分有限,质量和数量有待提升,在高铁上借鉴国际地铁推广阅读的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倡导和推进“高铁阅读”有利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高铁作为流动的公共场所,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城市,维系着四面八方的旅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既是宣传器也是播种机,是难得的阅读推广阵地。在“高铁阅读”强大的引领示范作用下,相信“地铁阅读”、“航空阅读”也会随之跟进。

2.倡导和推进“高铁阅读”具有深厚的现实基础。首先,高铁车厢舒适、卫生、安全、高效,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高铁上的读者群基数庞大而且相当稳定。高铁已是老百姓首选的出行方式,高铁动车组2017年全年发送17.13亿人次,预计未来每年的客运量将超过30亿人次。再次,高铁准时准点,时间相对固定。“十三五”期间,高铁将实现北京至大部分省会城市之间2~8小时通达,相邻大中城市1~4小时快速联系,主要城市群内0.5~2小时便捷通勤。第四,高铁作为中国的大动脉、“一带一路”倡议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进“高铁阅读”不仅能提升高铁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对高铁服务的预期,有效强化高铁正面形象,增强高铁“走出去”的软实力。

3.倡导和推进“高铁阅读”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升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的社会生活交往需求将会不断高涨,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也将不断高涨。倡导和推进“高铁阅读”作为一项积极主动的文化供给侧改革举措对于扩大健康向上的居民文化消费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从而刺激诞生新的商业模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建议:

1.突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高铁阅读”理念推广。建议将“高铁阅读”作为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抓手,通过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广泛传播“高铁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始推进,发挥公众人物作用,必要时聘请或者评选“高铁阅读”形象代言人,让全国人民深刻理解“高铁阅读”的内涵和意义。

2.政府主导,开放合作,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进“高铁阅读”带有公益和市场的双重属性,铁路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起该有的社会责任,同时发挥市场作用,引导已有的阅读基金支持“高铁阅读”,引入文化机构、文化企业、互联网公司等社会力量进行商业运作,探索和创新推进“高铁阅读”的PPP模式。建议扩充“智慧高铁”内涵,建设多种形式的“高铁图书馆”,扩展12306网站微信功能,建立高铁数字化阅读平台,仿效目前已经施行的“订餐”服务开通“订书”服务,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推动精准阅读,不断增加阅读体验。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将旅客的阅读行为实行积分制管理;另一方面,做好高铁图书的推介工作,不断加强阅读相关延伸服务。此外,可以设计以阅读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形成高铁旅游和阅读推广的良性互动。

3.拓展外延,统筹兼顾,整体推进“高铁阅读”工作。建议成立“高铁阅读指导委员会”,加强领导,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设立“高铁阅读”读书节或读书年,开展“高铁图书漂流”、“高铁阅读”分享、研讨、评比等活动,让全社会参与到全民“高铁阅读”的大潮中;深入开展高铁阅读文化研究,启动“高铁阅读”调查获得数据支持,有针对性地推进“高铁阅读”。

—END—

(向下滑动了解详细)


3

张显友:关于大力培养全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的提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这是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殷殷重托。面对备战北京冬奥会的任务要求,我们要把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此不断夯实冰雪人群基数,持续提升竞技水平,努力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和北京冬奥会取得佳绩的双赢局面。目前,我国在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上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与问题,需要找准症结所在,积极应对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冰雪运动普及度不够

虽然国家体育总局推出北冰南展西扩战略,但受制自然气候因素,南方省区市还是无法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冰雪体育运动。北方适宜开展冰雪运动气候的省区市,也仅有黑龙江、吉林两地开展的青少年冰雪体育运动呈现规模化和机制化,其他各地冰雪运动普及度远远不够。

(二)培养模式单一,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调控机制没有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冰雪后备人才大部分集中在体制内传统校和基点校、业余体校。社会体育组织介入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渠道不畅,潜力没有充份释放。此外,国外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导致我国优秀的冰雪运动后备人才不断流失。

(三)“学训矛盾”亟需改变

冰雪竞技把运动成绩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硬性指标,导致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培养“重训轻教”,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素质低,培养效益差,成才率低,无法对冰雪运动高端人才的培养形成支撑。

(四)基层教练员执教能力、待遇水平亟待提高

冰雪运动的基层教练员大多数是运动员退役后直接走向执教岗位,缺乏对国内外最新专业理论、方法的研究,其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运用能力都有待提高。此外,基层教练员职称普遍偏低,收入奖励标准不高,优秀教练员流失较多。

(五)科技研发投入不足,没有找到制约我国冰雪运动水平不高的真正原因

冰雪运动科研投入严重不足,而且滞后于我国冰雪运动的快速发展。在冰球、冰壶领域的研究相对滞后,研究面窄,在冰雪运动装备技术领域中,相关科研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制约了我国冰雪运动水平的提升。

二、发展建议

(一)举全国之力发展冰雪体育运动

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覆盖整个冬奥会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规划;在顶层政策设计上,以黑龙江、吉林等试点将冰雪体育运动列入中考体育内容,促使学生在中小学期间至少掌握一项以上冬季项目。建议国家体育总局在哈尔滨建立冰雪体育运动基地,作为举办冬令营活动的载体。

(二)增加科研投入,提升冰雪运动科研水平

增加对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样滑冰、滑雪、冰球、冰壶等领域的科研投入。一方面对运动本身的教学、赛事分析、新规则以及运动员的体能和技巧进行科研,另一方面开展与冰雪运动相关的高科技装备的研究,弥补我国冰雪运动科研的短板,为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夯实学校冰雪体育基础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特色冰雪项目,积极推进“一校一品”建设;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创建命名和动态评估工作;加大对传统校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传统校在促进冰雪体育普及、运动队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

(四)改革青少年冰雪运动的竞赛制度

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形成逐级选拔的参赛机制;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举办国际间的冰雪体育文化交流;研究搭建体育、教育、社会各类竞赛间的互通平台,建立信息共享、资格互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定期组织集中培训、外出进修与交流等继续教育活动;改革和完善训练激励机制,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教练员队伍的人才流动和待遇改善;全面提高业余后备人才训练中的科技含量,积极开展运动训练科学课题攻关活动,制定各冰雪项目业余训练大纲,为教练员执教提供科技支撑。

(六)完善后备人才的保障体系

建议教育部在全国部分具备条件的高校,实行冰雪项目单独招生, 组建冰雪项目运动队;加大对青少年冰雪后备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力度,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支持的培养经费投入机制;将改善基层冰雪项目体育设施纳入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全面加强青少年冰雪体育设施建设。

(七)加强后备人才培养的文化教育

全面落实公办体育运动学校生均教育经费,保障和完善办学条件;推动体校与优质中小学共建、联办,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时间,提高后备人才文化教育质量;在比赛前实施运动员文化测试,促进青少年运动员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八)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冰雪后备人才培养

鼓励社会各主体兴办多种形式的青少年体育训练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户外活动营地等建设;鼓励企业通过冠名、合作、赞助、广告、特许经营等形式,参与青少年冰雪品牌赛事举办;允许传统校、俱乐部、学校和社会团体组建业余训练队伍,作为独立注册单位,参加全国锦标赛。

(九)建立健全后备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制定后备人才各项目选材标准,实行“一人一档”,从选材、训练、参赛、成绩等各项成长指标研究运动员的发展规律;强化青少年三级训练网络建设,初级训练、中级训练、高级训练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建立“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办学优势,以冰雪运动博士点特需项目建设为契机,促进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的联动。联合进行人才规划,联合组建运动队伍,联合制定后备人才培养的各类技术标准,联合办赛,联合进行科技攻关;打通冰雪运动后备人才进入高端人才的培养通道,以此带动全国建立冰雪体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END—


(向下滑动了解详细)


4朱晓进:关于加大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案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习近平主席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要完善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把违法成本显著提上去,把法律威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李克强总理也明确要求,要推动运用“互联网+”,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侵犯肖像权、侵犯隐私权、贩卖用户个人信息、出售账户、盗取用户知识产权等行为时有发生,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有:

1.国家法律法规对相关领域的规定不够细致,未给互联网公司划定底线。对于互联网公司与用户的普适性权益关系,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时,缺少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规范,仅由互联网公司与用户一对一通过所谓的用户协议确认的相关条款埋下了侵权隐患。

2.由于一些网络部分平台的不作为,间接导致用户遭到侵权。例如,网络平台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核实账号开设者的身份,使一些签约作者“被开通”网络平台号,这严重侵犯了作者的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再如,用户账号被盗用,“被盗号”有的变为营销号,有的变为犯罪分子传播淫秽色情物品或进行诈骗的工具,这不仅损害了账户拥有者的名誉,也可能导致用户的财产损失。

3.更有个别网络平台为了增加点击率,频繁通过技术手段抄袭、剽窃他人或平台的作品。在高额的利润面前,不少资讯平台往往不惜冒着违法的风险,大肆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建议加大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1.完善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互联网平台划定法律的红线。一是加大研究力度,结合我国网络特点,出台一部处理互联网各类商业、民事事务的纲领性法律,或者在民法、著作权法等中加入专门的互联网章节。二是进一步明确平台的各种法律义务,为防止客户账号被盗用,网络平台应当采取主动的应对措施,尽可能确保用户的账户安全。三是提升对平台违规、侵权的惩处标准,推动将打击网络电商领域专利违法行为纳入相关法规内容,建立针对电商领域专利侵权假冒等行为的相关处理机制。

2.加大互联网领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监管力度,依托各地网信办、公安网监等业务部门,突破“属地管理”的限制,建立起全国性的针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网络,凡是发现平台从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活动,监管部门要主动出击,协同办案,尽快将违法者法办。加强执法部门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的合作,制定针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预警监测与风险防范预案。健全电子商务专利执法监管机制和线上专利执法维权跨区域协作调度机制。

3.深化互联网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机制。要完善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发现互联网侵权假冒行为线索的能力。利用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平台,并对其进行改进,为网民举报平台违法违规行为提供便利,同时细化分类,加强指引,提升举报内容的准确性,并辨别恶意投诉行为。

4.推进网络诚信体系建设。要推进网络知识产权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和案件信息公开工作。将互联网领域的侵权假冒专利行为信息和相关行政处罚信息在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平台上公开,通过信息共享,建立起网络知识产权方面社会信用的联合惩戒和奖励机制。推动依法办网,诚信用网。

5.推进互联网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有机衔接。建设、利用好互联网法院,为网络侵权案件的诉讼提供便利。涉及互联网平台的案件,往往需要被侵权人前往该平台注册地法院进行起诉,极大提升了被侵权人的维权成本。建立互联网法院,可以将涉互联网案件,全部在互联网法院审理,当事人从起诉到最后宣判,可以在线完成。通过建设全国统一的互联网法院办案平台,可以实现原被告异地开庭,提升各类互联网案件的审理效率,降低被侵权人的维权难度。

—END—


(向下滑动了解详细)


5

包安明:关于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提升主流媒体舆论传播力的建议



一、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视频和新闻客户端构成的“三微一端”的新媒体格局初步形成。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及社群化等特点,迅速成为了各级政府创新方法、提升主流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积极运用“两微一端”开展政务信息服务,是新时期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政务新媒体运营质量稳步提高,呈现手法日趋新颖,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政务新媒体制度建设有待完善。在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共享和政务舆情回应方面缺乏系统化、流程化的制度规范。

2.政务新媒体的功能有待拓展。与中央国家机关和内地一些发达省份的政务媒体相比,偏远落后地区新媒体发展仍停留在政务公开、权威资讯和便捷服务的功能开发,形象宣传、咨询意见和互动交流的功能性体现不明显。

3.政务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有待丰富。现有的政务新媒体主要以图文、数据新闻的方式传播社会热点、舆论事件和工作动态等信息,音频、短视频出品量较少,应用直播、VR等传播方式的极少,视觉冲击力、吸引力和体验感不强。

三、对策建议

1.结合实践,合理规划,推动政务新媒体良性发展。为避免政务新媒体在发展中出现信息发布不及时、内容质量差、信息安全不能保证的情况,建议各级政府及行政部门结合自身开展电子政务建设、互联网管理和网络信息安全等工作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程度,布局政务新媒体发展矩阵,提高开通、运行政务新媒体账号的覆盖度,健全政务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制度约束和必要的技术手段,保证政务新媒体联动有效,监管有力。

2.抓住重点,突出特点,完善政务新媒体功能化建设。以“双微融合”为重点,促进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进一步融合,既要巩固微信平台成果,又要充分发挥微博平台的作用,形成两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在应用政务微信平台时,可突出微信公众号可以叠加整合应用的特点,开设咨询意见和互动交流等功能,更好的实现新媒体政务平台互动的功能性。

3.丰富形式,制作精品,提升政务新媒体传播力水平。以政务新媒体提升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就必须通过精彩的内容和丰富的形式扩大政务新媒体的群众基础、提高百姓关注度、增加信息转发量,以此为契机,将党的好政策、好形象、好做法传遍大疆南北。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各级政府牵头举办的具有地域性、原创性的大型网络文化活动中,应突破传统的征文、摄影作品展等活动方式,以优秀自媒体原创视频作品展播为重点,加大视频作品的推广力度,利用视频作品短小、出彩和动情的特点,让真正展示主流声音、吸引关注的作品成为亮点,更好地推动文化发展,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助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END—

(向下滑动了解详细)



更多推荐:


记得在看一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