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读初心•南京民革杰出人物】陈寿颐:留得清气在人间

宣调处 南京民革 2022-05-12


中共百年华诞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民革与中共风雨同舟、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增强广大南京民革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激励广大南京民革党员再接再厉,奋发有为,“南京民革”微信公众号联手民革“中山博爱读书会”打造了“我读初心•南京民革杰出人物系列音频展播”栏目,向广大南京民革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介绍南京民革发展历程中的杰出人物事迹。本周,我们为大家推介的是陈寿颐。


00:54





  陈寿颐19161012日出生在江苏省江都陈夏庄的一个破落的工商业者家庭。从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1935年,陈老考入了国民党中央军校12期,在工兵队学习。19381月,他被分派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工兵总指挥部(武汉)工作,后调到张治中将军在湖南省政府新成立的工程处工作。随后,他又到长沙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去延安,被分派在陕北公学第46队学习,学习结束后至西安,在卫立煌将军身边任职。1942年初,陈老又考取了国民党培训高级指挥官和高级参谋人员的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19期。1945年初毕业,被选中在陆大兵学研究院13期任研究员。在陆军大学正则班和研究院的学习、研究工作使他的军事知识和指挥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研究院毕业后被选留在陆军大学任兵学教官。1948年后,陈老被调到(徐州)陆军总司令部任参谋,后又被调任国民政府国防部参谋总长随从参谋。后来,他获得到美国指挥与参谋大学深造的机会。
  19496月,当得知南京解放后,陈老毅然从美国回到祖国。同年10月,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后担任华东军大教员。
  195011月,刘伯承元帅到南京筹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陈老带着好几箱子的美军资料和各种军事书籍、教材到军事学院筹备处报到,刘帅亲自接见了他,并请他拟定《战役学》教学规划和教学提纲。陈老把自己掌握的美军军事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员,得到了他们的高度评价。抗美援朝期间,陈老编写了许多介绍美军的教材,翻译了大量美军资料,同时还给情报、基本、高级、函授等各系的学员授课,对我军了解美军的战略战术意图起到了重要作用,出色完成了教学科研任务。
  1955年底,陈老从军队转业到地方,先后任南京市人民委员会参事室参事、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他坚持到基层调查研究,提交的多篇调研报告都得到了市政府的好评,为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智力支持。
  1978年底,民革恢复活动后,陈老担任民革南京市委领导职务。他一直坚持自己骑车上下班,婉拒单位配车接送他上下班的建议,直到有一次他在骑车上班的路上被人撞倒,市领导得知后向他提出特别要求,他这才答应。
  为了恢复和开展民革组织活动,他四处奔走,联系到一批原国民党军政人员和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并着重吸收了一批中年知识分子,为南京民革的发展壮大付出了大量心血。当时全国范围内正在大规模进行为冤假错案平反的工作,许多蒙受冤屈的民革党员和原国民党军政人员找上门要求解决自己的问题。陈老认真听取他们的申诉,积极协助有关部门为他们平反昭雪,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不仅妥善处理了历史遗留问题,还调动了他们参加民革活动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初期,中共中央提出了“广开学路、多方办学、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的号召。民革南京市委积极响应,在国内最先创办了中山业余学校。陈老积极投入学校的筹建工作,到处联系租借校舍,聘请教师。他非常关心教学质量,经常到校听课并担任辅导,亲自参加教学工作,受到学生们好评。有人回忆说,每当陈老讲课,教室里很早就坐满学生,就连走廊上都挤满了人。南京民革创办中山业余学校,不仅为社会造就了各类人才,为教育事业发展拾遗补缺,还成为当时民主党派服务社会的一大亮点。
  陈老军事学知识丰富,英语水平突出。1982年,解放军军事学院请他把六十多万字的美国军事名著《巴顿将军》译成中文,虽然他当时工作十分繁忙,但考虑到这部书对我国军队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是自己为国防现代化做贡献的机会,他便接下了这个重任。满头白发的他就像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分秒必争地投入到翻译中,采取“一勤二挤三熬夜”的方法,耗时半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的翻译任务。此外,他还受解放军参谋部邀请,参加了《中国军事史》的编写工作,这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多卷集系统研究中国军事历史的专著。
  陈老在学术研究和英语教学等方面也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和汉语语法的论文,为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他还义务到南京电力专科学校大专班、鼓楼区机关干部夜大学和南京汽车制造厂业余学校干部班教授英语。在南京铁路医院教授大学英语时,他克服自己对医用术语、医学理论不了解的困难,从头开始阅读有关医学英语的书籍,把陌生的医学词汇写在卡片上,把难懂的医术用语记在笔记本上,常常备课到深夜。凭着扎实的英语基础和熟练的英语应用能力,他的授课受到医护人员的欢迎,还引来不少其它医院的医生前来听课。
  到了古稀之年,陈老常用“老牛珍惜桑榆晚,不用鞭催自奋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病故前,他还经常到图书馆翻阅资料,着手编写《中国筑城史》大纲。生前,他曾多次向家人、同事和民革组织表示:他去世后,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和追悼会,他要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奉献给国家,可用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遗体供医学院学生解剖,骨骼做成标本,为医学科研做最后的贡献。

(文字材料来源于《群英风采•江苏民革人物事迹集》,有改动;图片资料来源于民革江苏省委)


End



  • 近期热门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