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老外这三十年来也吃得太好了吧!

非虚构时间 非虚构时间
2024-09-20

点击右上角「设为星标⭐️」,

第一时间看到「非虚构时间」推文。


扶霞的新书《君幸食》上市一段时间了,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她还是抽时间回了成都吃吃吃,并跟她的“金牌译者”何雨珈在播客“绕城外”里谈了谈这本新书。


让我们看看她们聊了些什么精彩内容,文末扫码可收听完整节目。播客中还为大家奉上了两个彩蛋,不要错过哦!



扶霞表示,这本书可以说是花了3年,也可以说是花了30年的时间写完的。因为具体来讲,她是从2020年春天开始写作的。那时候因为疫情,没办法来中国,她心里很难过。一直以来,她都想要写一本比较深刻地走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作品。疫情让她在英国特别想念中国,想念中国朋友,想念中国美食。


因此,这本书被赋予了很特殊的感情,寄托了她渴望早日“回”到中国的心愿。


扶霞与雨珈分别拿着《君幸食》中、英文版


从另一个角度看,扶霞希望在《鱼翅与花椒》的基础上,继续想象、思考中国的美食,提出一些更本质的问题:


中国菜是什么?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中餐、如何吃中餐?

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讲,如何真正地欣赏中国美食?


书里面的很多想法,她很早就开始形成,书里面呈现的观点可以说已经比较成熟了。


她现在有150多本笔记本,30年间不断地记录在中国的经历和想法,和中国人对她说的很有意思的一些事情。她收集了很多资料,参考了很多书,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来看西方对中餐有什么误解、有什么看法、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怎样打破偏见让人们重新了解中餐具体是什么。


这是非常大的主题,一本书根本写不完。


“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  西汉  

长沙马王推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


谈起“君幸食”这个中文书名,扶霞解释道,这本书首先有了英文名字Invitation to a Banquet,而与此同时,“君幸食”这三个字在她脑海中已经萦绕了近20年。21世纪初,她曾有一段时间在长沙研究湘菜,那时经常去湖南省博物馆参观,其中的马王堆出土文物令她印象深刻,“君幸食”三个字正是出自里面的狸猫纹漆食盘。


至于中文版分出的灶火、天地、庖厨餐桌四个部分,则是扶霞和雨珈共同讨论的结果。


写作之初,扶霞只知道自己要谈好几个主题,比如粮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刀工、火候和各种烹调方法,还有中国人吃素的文化等等。


后来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结构组织方法:每一章选一道菜,不一定是最高等、最有名的菜,但可以很清楚地表达对应的主题,比如“喜蔬乐菜:姜汁芥蓝”,这是一道中国比较家常、简单的菜;另外也选了一些高级功夫菜,比如“土步露脸”,这是一种鱼的脸颊肉,用来做江南的高级宴席菜,它也可以表达中国饮食文化另外的一个方面。


最后,当她把完整的书稿交给英国出版社的编辑时,对方表示只有29章,不太合适,不如凑成30章,于是就有了那篇中西结合的“罗宋汤”。


《君幸食》的目录很像一张菜单,扶霞如同构思中餐宴席一样深入探讨中国美食文化的方方面面。


她认为宴席要做到很平衡,像点菜一样的,要让读者了解得足够全面,就不能全都是荤菜,也不能只是素菜;不能所有菜肴都是高等的,也不要整桌都是家常菜;一定要很均衡。此外,寺庙里的仿荤素菜,回民餐厅中的清真菜,这些都是中餐的一部分。


整本书的其中一个巧思在于,扶霞开篇写了英国的中餐“糖醋肉球”,从这个西方人惯常理解的中餐开始,继而描述味觉体验和震惊程度的步步高升。糖醋肉球是一道比较“糊弄”的、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菜,但在接下来的章节里,哪怕是简单的大米饭、不起眼的蔬菜,都会让人收获层层递进、曲径通幽、进入桃花源一样的体验。


说到扶霞的其他两部作品:《鱼翅与花椒》更多的是关于扶霞作为一个年轻人来到中国留学从而开始研究中餐的经历,里面描述了她在中国各地吃来吃去的个人经验;之后的《寻味东西》是多年来扶霞为各大报刊杂志供稿的文章合集。


而《君幸食》则既有个人的故事,又有非常深度的思考,还有很多学术研究的专业内容。

扶霞在伦敦家中做包子


新书里当然也涉及一部分她自己的亲身体验,但最重要的是聚焦中国美食文化。30年的丰富经历和知识积淀,成就了这本充满厚度的著作。她在其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古代典籍。


据译者何雨珈的不完全统计,除了扶霞多次提到的、最喜欢的《吕氏春秋·本味篇》和《随园食单》之外,还有《礼记》《招魂》《论语》《诗经》《茶经》《闲情偶寄》《本草纲目》《齐民要术》《山家清供》《遵生八笺》《酉阳杂俎》《东京梦华录》……正如雨珈所说:


“我特别佩服扶霞的付出,一方面是30年吃美食的经验,一方面也是30年阅读的经验,全部放在了这本书里边。”


《君幸食》的英文版在去年推出后已斩获多个奖项,赢得了西方读者的一致好评。如今站在2024年畅想未来,扶霞也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在《舌尖上的中国》播出以后,很多中国人开始重视你们的饮食文化。把饮食看作一种文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人们尊重他们的饮食,就会想要去保护这种文化。我一直都希望中国人不仅要喜欢吃、会吃,也要尊敬做菜的厨师,把他们看作高等的文化人。


另外,我看到很多地方在推广传统食品、绿色食品、谷物、蔬菜,还有农家生产的调料等等,这些都是好东西、好事情。可是最近几年我每一次来中国,都会有人谈到预制菜的话题。现在中国的预制菜、速食、外卖实在太多了,所以我很怕中国人会慢慢忘记怎么做菜,特别是年轻人,因为他们的学习压力特别重。


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做菜,是跟我妈妈学会的,但现在很少有中国小孩跟家里人学做菜了,这个事让我有点担心。我在书里面谈到了炒菜机器人,不希望机器人替代厨师的位置,真心希望中国人永远珍视和尊重你们的饮食文化,毕竟你们从2000多年前就知道吃得好是身体好的最重要基础,你们懂得美食和健康是分不开的。我这个西方人,因为学会了一定的中国养生和药膳的方法,所以了解了饮食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这是中餐非常宝贵的一方面。我不仅希望中国人保留药食同源的观念和知识,还希望将它宣传到国外,来帮助全世界人吃好喝好。”


扶霞在研究中餐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中国朋友的帮助,其中不乏很多对她影响深远的专业人士,比如书中反复提到的杭州餐厅“龙井草堂”老板阿戴。前几天,扶霞将阿戴最新教给她的一句话写进了她的笔记本里:


“善食者得善终。”



想知道更多关于《君幸食》的台前幕后吗?

扫码可听扶霞与雨珈、Harry一起聊的这期播客👇




《君幸食》

(英)扶霞·邓洛普 著,何雨珈 译

定价:68元

ISBN:9787532796175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内容简介


中餐到底是什么?

从麻婆豆腐、东坡肉、一品锅、醉蟹,到小笼包、刀削面、罗宋汤、慈母菜。

从《礼记》《诗经》《本草纲目》《随园食单》,到晏子、屈原、苏轼、袁枚。

在扶霞看来,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学;是治愈身心的良药,也是文明与荒蛮的分界。

中餐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美食,也是人们最不了解的烹饪传统。

三十年来,扶霞在世界各地品尝美食,与当地的食材商、厨师和美食家交流,在典籍和食肆中体味中餐的独韵。无论是稻米与大豆的重要渊源、舶来原料的美味诱惑还是佛教素食的悠久历史,你都能在扶霞的观察中读到中餐传统的独有智慧,回应时代的提问和挑战。

中餐是简单的,也是复杂的。

如果中餐有世界观,一定是食物在灶火、天地、庖厨和餐桌间往复流转。这一次,扶霞以一如既往的幽默笔触、前所未有的精彩视角,从三十道菜出发来谈论中餐的起源、食材、技法乃至思想,仿若一场宴请、一段旅程、一次告白。


作者简介


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

著名美食作家,毕业于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中国烹饪及中国饮食文化三十年,著有《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君幸食》等多部作品,并于《金融时报》《纽约客》《美食杂志》《四川烹饪》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文章。她的美食著作曾荣获多项大奖,其中包括四次有“饮食世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烹饪写作大奖(The James Beard Awards)。《鱼翅与花椒》简体中文版推出至今,已畅销二十万册,斩获多个奖项。



延伸阅读

译文纪实系列书目 | 2013-2022
我最想去的厨房,是扶霞在伦敦的小小厨房跟着扶霞吃点儿好的!
这本书,能“下饭”!


点击关注“非虚构时间”👇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非虚构时间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