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进好书 | 冯骥才:中华民族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村落里

《民主》杂志编辑 开明视点 2023-05-25

蒲娇、唐娜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21年出版。

内容简介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话语》一书是对历年来冯骥才先生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思考和探索的观点集结与提炼,其中既有其在书籍、杂志、报纸等出版物上发表的文字,又涵盖对其进行的新闻报道和专访,也有相关提案、书评等文字摘选。此外,编者还对其在日常工作中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些思考与突发性话语进行了整理,这些话语是首次正式出版。

本书理论部分将冯骥才先生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思想分为背景篇、价值篇、现状篇、原则篇、方法篇等方面进行总结;影像部分收录了冯骥才先生多年来参与传统村落保护活动的珍贵影像资料;附录部分整理了冯骥才先生传统村落抢救与保护活动大事记、书中文字的出处及相关出版物等。

内容试读



中华民族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村落里

文/冯骥才

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有非常深厚的文化遗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有1200多项,其中大部分在村落里。譬如安塞腰鼓,如果村子没有了,那腰鼓也就没有了,村落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中华民族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村落里,少数民族的整个文化基本都在村落里,如果村落消亡了, 中华民族这种缤纷多样的文化就消亡了,就是这样。

冯骥才先生在河北省沙河市进行村落考察。

城市生活虽好,但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依然不愿离开故土,因为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是没有精英文化的,甚至连文字都没有,它只有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自己的歌舞和音乐,节日和习俗。如果让他们离开原来的聚集地,远离这套生活方式和习俗,这个民族实际上就消失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消亡,已经把这些东西给瓦解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有56个民族,百姓的情况很复杂,有些人愿意在自己的寨子里生活,这是属于他的传统,他敬畏这种传统,我们没有权利把他们的生活瓦解掉。

首先是农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使村庄慢慢空巢化,甚至完全没有人了,变成一个空壳。我记得20世纪90年代,我和谢晋导演去蓟县的山区找外景,发现村里只有拿石头搭的房子,已经一个人也没有了。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村庄的瓦解。但这也无可厚非,我曾经问过一个在城里的民工,你外出打工这么辛苦, 为什么不回家种地,他说已经不习惯了,城里的厕所在楼房里面,但在农村,上厕所得从热炕头爬起来,大冬天里穿过院子蹲坑,脱了裤子冻屁股,实在太受罪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人为城镇化出现的“并村”现象,把村庄集中起来,或者让农民住到城镇里去,宅基地腾出来搞开发,这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再有就是近些年来古董贩子大量地去农村淘古董,然后再拿到古董市场上卖。我曾写过一篇名为《从潘家园看民间文化的消亡》的文章。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古玩市场忽然崛起,农村祖辈留下来的东西出现在潘家园等古玩市场。农民看不出东西的好,就让贩子们弄走了,一开始卖的是细软,小首饰、小摆件、 小玉器什么的。小东西卖完了,就开始卖桌子椅子,再卖完了就开始卖祖辈留下来的老衣服、老照片什么的。最后啥都卖完了, 就开始拆房子了,卖窗户,卖柱础,卖门楼子,卖影壁,卖砖雕,卖门墩,等一切都卖完了,村里的房子也就没了,传统村落就这样被贩子们挖空了。

村落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但又和两者都不一样。村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家园,像我刚才说的,它可能是大禹那个时期就有的村落,人们至今在里面生活和生产。我们的祖先很会生活,一开始选择聚落地点时,有自己独特的理念,譬如天人合一,背山靠水,跟大自然的资源融为一体。他们凭借自己的美和劳动创造了村落。所以,这样一个社区的保护方式,保护方法和理念都完全不一样。重要的是它没有先例,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开展全国性的村落保护工作。

冯骥才先生考察贵州省台江县反排苗寨。

十几年前,我60岁生日那一天开始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10年觉得很快乐。因为真是大开眼界,中华民族创造了太多灿烂的文化。我们知道的永远没有不知道的多,所以在文化遗产考察过程中,我最大的快乐就是发现,不断发现中国人的才华和智慧。所以我70岁时开始做一件新事,就是古村落保护。

点击下方图片购买↓↓↓推荐阅读
民进好书 | 【读书日】历史是一种前行的力量
民进好书 | 黄蓓佳:打开遗留在遥远时空中的故事胶囊
民进好书 | 重读《父亲长长的一生》
民进好书 | 潘向黎长篇《穿心莲》:“穿心”在浪漫与现实之间的哲思抒写
民进好书 | 郭思思:写给朵朵花儿
民进好书 | 郑福田《和风清穆》
民进好书 | 林阳《以画入书——换个角度看书法》
民进好书 | 叶至善集 · 科普卷


策划:闻涓

责任编辑:九龄

责任校对:烟波浩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