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技艺,盟员传承

武汉民盟 2021-06-20

6月9日,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武汉市委主委胡树华参加了由武汉市文化局、江岸区政府主办的2018年武汉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

胡树华主委现场合影

(左二为汉绣代表性传承人、剧装戏具传承人、

民盟盟员李健)

活动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为主题,60多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从汉剧到湖北大鼓、从木雕船模到古乐器制作、从汉绣到太极拳、从榨油到汪集鸡汤,让市民在“赶集”中体验多彩非遗、享受美好生活。

文化界是民盟的主体界别之一。目前,武汉市共有1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共有5位盟员,他们是胡和颜程良美姚长生张光明钟惠然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


(按照剧种和获评时间排序)

汉剧

胡和颜

《状元媒》

胡和颜于1947年出生,湖北黄陂人,1981年加入民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度梅》

《红色娘子军》

胡和颜1958年考入武汉汉剧团训练班,翌年转入武汉市戏曲学校学习,主教老师为夏仲侠、刘金凤、刘金屏、李四立等,1980年拜师陈伯华,在继承“陈派”声腔、表演等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演了《宇宙锋》《二度梅》《状元媒》《断桥》《秦香莲》《三哭殿》《玉堂春》等传统剧目,在《春江渡》《江妲》《骄杨》《无情的情人》《花溪二凤》《红色娘子军》《铁流战士》等现代戏中塑造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曾多次荣获湖北省及武汉市中青年演员会演表演一等奖。1990年获武汉市最高文艺奖“黄鹤奖”;1991年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992年获湖北省创作剧目演唱特等奖。

陈伯华教胡和颜

胡和颜

和传人王荔、吴思雨

胡和颜痴迷汉剧几十年,连休息时间也不放过,热切希望汉剧事业有接班人,在数十年培养中青年演员中,她分别传承给邱玲、邓敏、李青、卢玉华、王荔等,使汉剧“陈派”艺术发扬光大。

程良美

《状元媒》

程良美于194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1年加入民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四郎探母》

《斩韩信》

程良美1956年考入武汉市戏曲学校,作为插班生破格录取,学习汉剧“三生”行表演,1959年毕业分配到武汉汉剧院,拜汉剧“三生大王”、“吴派”创始人吴天保为师,代表剧目有《哭祖庙》《辕门斩子》《四郎探母》《法门寺》《未央宫》《还我台湾》《孙安动本》《斩荆堂》《打金枝》《秦香莲》等。《哭祖庙》一剧,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专版唱片并向全国发售。1960年主演《大破天门阵》获武汉市中青年汇演一等奖;1980年全市考核一等奖;1981年中青年汇演获二等奖。

吴天保与程良美

程良美与陈伯华

程良美师承“吴派”,努力钻研“吴派”,对“吴派”艺术精益求精。他像他的老师一样,精心培养了陈建平等一批弟子,目前活跃在汉剧舞台上。

姚长生

《凤仪亭》

姚长生于1948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82年加入民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义责王魁》

《桂枝写状》

姚长生1958年考入汉剧团训练班,师承李四立大师,为李四立大师关门弟子,在汉剧舞台上塑造了各类性格迥然不同的角色,代表剧目有《重台别》《辕门射戟》《三国志》《白门楼》《雁门关摘印》《断桥》《写状三拉》《凤仪亭》《逼侄赴科》等。他曾随汉剧大师陈伯华领衔的湖北武汉汉剧院代表团赴香港、新加坡进行文化交流演出,主演的《义责王魁》及《花木兰》等剧目在香港引起了轰动;主演的古典神话剧《狐探》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南)演出获得成功;举办过个人专场演出,赴北京参加徽班晋京200周年演出,多次在省、市专业剧团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

姚长生指导学生

姚长生亲身示范

姚长生2005年从汉剧院退休,但指导弟子、传承汉剧的工作并未停息,张志文、黄志勇 、汪晶、余少群、毛威、童辉等演员,都得其指导、传承剧目。他更指导隔行弟子李青,演出传承剧目《宇宙锋》获得江花杯大奖;卢玉华、熊佳获得江花杯提名奖。此外,他还在詹春尧演出的《书房定情》中担任艺术指导,该剧于2008年获得湖北省首届牡丹杯大奖。

楚剧

张光明

《三世仇》

张光明于1946年出生,湖北蒲圻人,1982年加入民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光明1964年毕业于武汉市戏曲学校楚剧科,代表作品有《打神告庙》《狱卒平冤》《三世仇》《荞麦馍赶寿》《三审刁刘氏》《清江传》《平凡的岗位》《杀狗惊妻》等。《打神告庙》在1981年获武汉市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湖北省"一等奖";《狱卒平冤》选场在1984年获武汉市青年演员比赛"一等奖",1985年获全国戏曲观摩演出"配演一等奖";《养命的儿子》1992年获武汉市第二届新作展演“演员二等奖”;《穆桂英休夫》1995年获武汉市第三届新作展演“优秀演员奖”;1997年获中国第五届中国戏剧节首届曹禺戏剧“优秀奖配演奖”等。湖北省第五届戏剧新作展演“优秀演出奖”。

退休多年的她依然活跃在楚剧教学第一线,她常告诫学生,创新发展才是最好的继承。2000年,她辅导教学的楚剧《夜梦冠带》,在保留沈派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借鉴及融汇了昆曲中唯美的身段表现,呈现出清新、淡雅、脱俗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专家赞许和观众满意,在全国获梅花奖。

钟惠然

钟惠然于1921年出生,湖北武汉人,1957年加入民盟,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瞎婆摸包》

《养命的儿子》

钟惠然11岁时师从丁惠然、陶古朋,在16岁就开始挑班演出,活跃在武汉市内各大剧场以及农村的舞台上。在长达80余年的舞台实践中,他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主演的《探阴山》《宝莲灯》《大访友》《夺印》《山乡风云》《养命的儿子》等代表作备受戏迷喜爱。他的唱腔高亢激越,吐字喷口有力,形成了独特的“钟派”风格。无论是文雅倜傥的小生,还是刚中见柔的老生,他都能自由驾驭,尤其是他塑造的包公,改变了京剧中包公的粗犷唱腔,融入了楚剧唱腔特色,将楚剧中凄惨的悲讶腔变为刚劲有力的高腔,更为观众和行家们称道。在他古稀之年参演《养命的儿子》赴京演出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大奖。

钟惠然和宋涛

钟惠然教学指导

钟惠然组建的光明楚剧团是武汉市楚剧团的前身。在担任团长期间,他开办了楚剧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知名演员。他90多岁高龄时还活跃在楚剧舞台上。

非遗技艺,万世流芳。

大师之风,山高水长。

青年盟员们也将秉承前辈精神,

在舞台上绽放出绚烂的艺术之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