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政治

郑永年:改革的要义,是释放两种“活力”丨直观三中全会

陈淼松 直新闻
2024-07-28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落幕,为期4天的会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全文发布,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在舆论场引起热议。


7月23日下午,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何嘉琪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进行专访,围绕《决定》提出的重要举措以及大众关切的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郑永年教授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专访。

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全会提出“行动方案”

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正式公布。外界迅速注意到,“改革”一词在公报中出现了五十余次,成为全文最高频的关键词,而“发展”、“开放”、“中国式现代化”同样成为高频词。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表示,党的二十大设定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目标,而三中全会则是针对这一目标提出了一个“行动方案”。


“‘改革’、‘发展’等关键词多次(在公报)出现,说明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郑永年说,“那么如何追求发展呢?那就是通过改革。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就是‘改革—发展’的逻辑,发展还是硬道理。”


细读文本会发现,《决定》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并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部分,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郑永年注意到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在《决定》全文中,“高”“新”二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围绕“高水平”“高质量”“新质生产力”等关键词,同时也多次对“体制”“机制”“制度”等进行了强调,这是和以往的三中全会都不一样的地方。


“要理解三中全会的精神,‘高质量发展’是核心的主题词。”郑永年强调,“这充分说明,全会强调的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而是高质量发展。那么如何保证这一点呢?就是要让高质量发展符合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因此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这也是全会所特别强调的。”


改革要“啃硬骨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在郑永年看来,除了强调体制机制改革之外,本届三中全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强调改革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郑永年指出,在改革早期,通常是寻找各种突破口逐个击破,但这个阶段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改革方案要求是要系统地、全面地推进。


郑永年强调,要从以前“非均衡的发展”到如今所追求的“均衡的发展”,而“均衡”的核心意涵,就是要考虑到经济、社会、国家治理各个重要方面的高质量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等等。


“好吃的肉都吃完了,现在就是要啃硬骨头。”郑永年说。


郑永年指出,与历届三中全会相比较,二十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更为系统、全面,更加注重经济、社会、政治的协调发展,总体而言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是经济增长,这是实现均衡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保障;二是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基本的社会公平、社会福利等等,这是社会实现均衡发展的社会基础;三是国家治理的发展,核心是确保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主体地位,通过制度化的途径,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并且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等等。


“经济、社会、政治这三大块,一定要均衡推进。这一点很重要,放在今天的世界乱局中来看,三中全会的意义更显得重大。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都陷入了‘失衡’的困境,也就是政治和经济不相配合了,社会和经济也不协调了,所以才出现了我们看到的这些乱局。只有实现了均衡发展,才能真正走得远。”郑永年强调。

经济体制如何达到“高水平”?要释放两大“活力”


为更好激发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值得注意的是,《决定》提出,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早在三中全会开幕之际,作为前海国际研究院院长的郑永年教授,就在微信公号“大湾区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前瞻性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社会活力”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对内可促进高质量发展,对外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过去的成功在于“国家活力”和“社会活力”之间的均衡,也是需要我们继续践行的。


在专访中,郑永年重申了上述观点,多次提到“活力”一词,这也成为了他解读本次三中全会的关键切入点。



郑永年说:“所以我之前也写文章说,‘国家活力’跟‘社会活力’要均衡发展,要有两个活力才行。光有国家的活力,仅靠国家去推动发展,但社会没有活力,这肯定不行;光有社会的活力,比如说仅靠资本去推动发展,那国家的发展也会失衡。”


在郑永年看来,如何把握“放得活”与“管得住”之间的尺度与平衡,释放包括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全社会的“活力”,正是三中全会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何通过财税体制的改革,来释放地方的活力?还有如何释放企业的活力?这就触及到了社会层面的改革。还有包括社会组织在内,这都是社会的活力,都需要释放出来。”郑永年说。


《决定》明确强调,一方面,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另一方面,着眼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


郑永年指出,国有资本和民间资本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有资本家和国家安全有着重大关系,关乎国计民生,这部分我们一直都做得很成功。另一方面,竞争性比较强的行业,很多领域都应该更多地开放给民间资本,这样才能释放社会活力。”


深圳要跑得再快一点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篇杰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三次来到深圳,而“改革开放”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



《决定》明确提出,要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其中明确强调,要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着力打造的四大重点合作平台,深圳一地就占其二,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从地理区位上看,二者相距约20公里,且均位于深港边界交会处,都以“深港合作”和“制度创新”为使命,二者并非替代关系,分别以现代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产业错位发展。


郑永年认为,从长远来看,河套和前海两大平台势必会朝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一东一西的两大起步区,对于正在追求“高水平制度性开放”的中国而言具有尤其重大的意义。“河套本身很小,与前海的一体化过程无非就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一体化,千万不能各自搞出一套东西,不然不利于向其他地方推广。”郑永年说。


“深圳有自己的短板,香港也有自己的短板,如果各干各的,这些短板都很难克服。”郑永年强调。


谈及深圳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将发挥的作用,郑永年说:“深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先行先试,过去也都是领头羊,深圳当然有强烈的责任感,要走得比别人更快一些。”


郑永年指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还是非常“瘦”的,其他地区也是这样,穷则思变,所以都“跑得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到某一个阶段,相比以前是“吃胖了”,所以有的地区就“跑不动”了,具体反映出来的就是改革的速度变慢了,这都是问题所在。


“即便如此,深圳还是跑得比较快的。但还不够快,还可以跑得再快一点。”郑永年说,“深圳还有好多制度上的优势没有利用起来,比如以前的‘特区立法权’,为什么不用呢?对照三中全会提出的措施,哪些事情深圳可以做这个领头羊?我们还是要好好梳理一下。”



作者丨陈淼松,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

记者丨何嘉琪,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编辑丨赖晨璐,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陈翩翩,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直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