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IV(52)粮食大如天——纪念袁隆平

园地耕耘者 一枚园地6 2021-08-21


 粮食大如天

青禾|文


袁老驾鹤西去,天地震动,万民默哀!想起那些椎心泣血为粮食的日子,心潮翻覆……

 

感激袁老的粮食!感激上苍为我族降斯人!

 

六岁时,我刚读小学一年,遇到大饥荒,差点饿死,在我今年清明节纪念母亲百年冥诞的文章中详细记述过,那种饥饿刻骨铭心!

 

六八年,因文革辍学回乡务农,参加劳作三年多。期间,目睹父老乡亲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依然难得温饱。我心急如焚,全身心投入劳作时,更感到必须寻得出路。

 

回乡一年,除了耕地,所有农活我都学会,并成为妇女中的一级劳动力。从水田里背草头(稻谷捆)不输男人,磅秤上一站,净重150多斤。往山坡地背家粪(养猪养羊的圈粪),粪水和着汗水湿透衣衫。夏天打葛叶晒猪糠,在五斗背上插上树枝,把一把把葛叶堆成小山,从远处走来,看不到人,只一座小山在艰难移动。

 

自己觉得,已经把自己的身体用到极致。而为了让社员按时上工,还经常代替老队长到附近山头用喇叭喊工,还无偿担任生产队记工员。不愿耽误出工时间,总是晚上和雨天挨家挨户核对工分。

 

我能做的都做了,又响应上级号召学大寨,改梯田,修水库水渠,种碉堡苕,搞趸秧,搞双季稻,搞试验田,但起色不大。水库水渠改善了部分水田干旱问题,可大量坡地望天收,一遇干旱,心如火烧!

 

七一年,我被提干,到县革委会秘书组工作。青年干部的大部分时间,是参加县委组织的驻队工作。县委的驻队点离县城只有十多里地。我那时已是县妇联副主任,驻队时担任一个大队的工作组长。队里还配备了一个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农业局干部。

 

我们工作组都很敬业,住在农民家里,同吃同住同劳动,每年劳动日一百多个。每逢双抢(收麦和夏播)时节,大家都泡在点上,白天割麦,晚上拖着全大队仅有的脱粒机,一个一个生产队脱粒。记得有一次,连续晴天,我三天三夜没睡觉,中午到附近农家吃饭,坐在灶口帮忙烧火,不知不觉就睡了过去,惹得那家主妇流泪。

 

除了努力劳动,农业局的技术员也一直在无眠无休地做试验田。给杂交稻或玉米人工授粉时,我陪她天不亮就下地。为了种双季稻,还在冷水刺骨时,便与她下水田整秧胚。胚地整好,下种,覆盖薄膜。有太阳,要揭开晒,恶劣天气,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风雨,都要赶到现场覆盖。在那里,我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南繁”,知道海南是可以四季育种之地。

 

那时,还有时不时刮起的瞎指挥风。我们驻队的地方属于低山谷地,海拔只有几十米。冬季农民一直以种麦类为主粮。极少量种豆类和洋芋作为蔬菜。但有一年,县里在布置冬播任务时,突然要求主粮改种洋芋。当时在公社开会时,就受到大家抵制。我甚至直接电话报告县委书记,要求改变指示,争论十分激烈,以致激愤鲁莽的我,居然撂了书记的电话,拂袖离开公社。


果然,没几天,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公社,大队,生产队)大会。我估计没好事,让副组长替我去参加。

 

会议结束后,副组长找到我,惶惶不安地跟我说,今天大会点名批评了你,说你右倾,阻碍冬播,明天必须赶到公社写书面检讨。


我那时已经征求大队生产队干部意见,知道不能改种洋芋的危害,那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春荒。所以,我决心抵制到底,决不后退。我对副组长说,我是不会自己去公社检讨的,他们如果来抓我就抓吧,我正好再去辩论一番。

 

谁知冬播任务布置后,大家都采取各种方法抵抗,晚上打着火把,假装播种,却不放种子。有的就干脆打着火把满山晃悠一阵了事。工作队毕竟人少,农民抵制起来,毫无办法,只好不了了之。我也因此侥幸过关。

 

虽然我们如此努力劳动,努力搞科学试验,努力坚持实事求是,农民的日子仍不见起色。化肥使用后,产量有所增加。而机械化遥不可及,科学种田收效甚微。高杆稻换矮杆稻,抗倒伏有所改进,产量增幅依然缓慢。

 

我们驻队的地方离县农业局办的农场也很近,经常去取经。

 

在那里,第一次听说了袁隆平,并且他的杂交水稻成功,亩产过千斤。大家喜出望外,欢呼雀跃!

 

可农场人又告诉我们,虽然试验成功,但那时袁隆平还在湖南农科院,要全国大面积推广,还不是一两年的事,不过,这个消息总算给苦苦寻求高产,解决吃饱饭问题的农村干部和农民,带来了极大的信心和希望。

 

再后来,袁隆平的科学试验升级,各方面全面突破,甚至连适宜盐碱地种植的稻种也研究问世。全国主产粮地亩产大幅度增加,山区望天收的坡地基本退耕还林。


近几年回乡下看到,甚至连当年最宝贵的水稻田也因为是山区的梯田,不利于机械化,人力投入得不偿失而弃用。因此,全国主产粮地,稻菽丰茂,无际无涯,而山区则还原青山绿水。两种土地相得益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追昔抚今,如果没有袁老毕生鞠躬尽瘁,为中国人找到粮食高产的路径,不知《狗日的粮食》还要困扰我们多少代人!而粮食不解决,现代化,工业化都无从谈起。中国是农业大国,山区的土地如果不被平原高产代替,农民无法走出土地,走进城市,而没有农民大军,哪来所谓的人口红利!

 

袁老解放了土地,解放了农民,也推动古老的农业大国获得新发展。袁老值得我辈世代不忘。尤其是我们走过饥荒,走过农业困境的一代,更是深深感激他。


什么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我看来,袁老就是。



【作者简介】青禾:女,七十岁,退休赋闲在家。平民情结,眼睛朝下,深谙底层生活不易。一枚园地耕耘者。


(编辑:安然以待)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园地《说事儿》重启,现以“一张老照片的往事”为题征稿:
不限历史时期,不限题材,不限字数。以一张老照片为主题,讲述照片内外的故事。照片与稿件内容应相互吻合或相关。
让我们共同诉说真实的往昔,聆听岁月的声音。欢迎您的来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微信号:anranyodai(请注明“投稿”)

一枚园地编辑组



点击阅读更多

一堂“跑偏”的课

良心剧《琅琊榜》

没有“内卷”,就没有“躺平”

郭桢:废墟上站起来的我

汉水伊家:家乡的老槐树

黑麦:热爱春天和自然,热爱这人间

学生跳楼,或许和学校无关,但一定和教育有关

成都49中事件里的众生相

谢刚博士:我为什么还活着--谈青少年自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