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后评 | 春色总是撩人 经典滋味绵长:打量《牡丹亭》

北京评协 北京文艺评论 2023-08-07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老舍剧场观摩昆曲《牡丹亭》。“观后评”栏目第三十二期选取景俊美、阎金燕、刘克云、梁盼、黄丹燕、郭倩、曹周天、白帆的短评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剧感受。


昆曲《牡丹亭》


昆曲《牡丹亭》剧照

400年前,文学巨匠汤显祖写下了著名的《牡丹亭》,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巍巍高峰。这段缠绵四百年的生死至情已成为昆曲的代表作,自面世以来,盛演不衰,因其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该剧主题在于一个“情”字,讲述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时光流转,经典传世,听《牡丹亭》再次唱响青春与爱情的礼赞……


不进剧场,怎知春色如许?

景俊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开坛不说《牡丹亭》,读尽诗书也枉然。已经不记得是第几次观看昆曲《牡丹亭》了,厅堂版、青春版、大都版、实景园林版……不同的版本、不同的院团、不同的演员有不同的呈现。作为观众,每一次的观看,都能捕捉到新的艺术点,这是《牡丹亭》自身魅力使然还是主创与演员演绎后的新发现,似乎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牡丹亭》带给观众的滋养。那奇幻浪漫的故事、曲折动人的情节、精妙雅驯的文辞、婉转优美的唱腔以及细腻精湛的表演,最终都落在了一个字上,观众在最欢愉的状态下,感同身受于杜丽娘的情感


老舍剧场此次上演魏春荣、邵峥联袂主演的版本,似乎与前述的版本又有不同,大概是因为“小剧场”的“聚”和创新使然,这一版本的故事更紧凑,情节上更加强调“生”“旦”的爱情线,表演上依旧细腻,强化了花神的美和大团圆结局。

总有人问我,有几个人爱看戏?我的回答是,不进剧场,怎知春色如许?身在全国文化中心的首都,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文化艺术的巨大魅力。当你每天在单位和家的两点一线中奔波时,一定很难去抬头看天。可是如果你走进剧场,看到杜丽娘,感同身受于她那独特的人生与性情之后,你一定会更加理解“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浪漫,诗与远方便恰在眼前。



后世相知或有缘

阎金燕(北京艺博天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编审)

寂寂咬词,依依听曲。


在老舍剧场观昆曲《牡丹亭》,一出戏下来,人就是这样子的。为什么?词雅、曲婉,故事至情至性,更是缘。
论及汤显祖的《牡丹亭》,很赞同刘梦溪先生的意见:天启、万历年间的明代社会,城市经济相对发达,物质条件充盈,中上层生活奢靡,加上王学后劲恣肆,知识人士有较大的精神空间,于是可以谈“情”说“性”。到了晚明社会,“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所以《牡丹亭》畅意写情和欲,是顺理成章之事。
《牡丹亭》卷首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正指出汤显祖《牡丹亭》中写的男女之间是“至情”,彰显的是那冲破传统牢笼的自由、纯质的男女之情。
从开篇杜丽娘“游而能梦”,到后来“梦而有遇”、“遇而成欢”,可谓“美满幽香不可言”。再到故事跌宕处,亦有“梦到正好时节,甚花片掉下来也!”之悲叹。其落处在女主杜丽娘“寻梦”不着而焦思,复因焦思而肝肠寸断离世。后到接转引出男主柳梦梅南安养病、拾画思人、人魂相盟、掘墓重生的整本“至情”情节。《牡丹亭》将人物的情与欲、灵与肉、情爱与性爱、爱情与婚姻,达成了完美合一。
北昆的《牡丹亭》,虽然在剧情结构上有些许变化,不过主线依旧分明,在表现男女之间情爱曲折上,也是令人看得思绪起伏。尤其是剧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幽媾”一段,很自然地将两性之间情感的欢愉过程一抹带到,直至杜丽娘死后“肉身不坏”、“魂灵随风”,重生后与柳梦梅达成两人前生注定的“前系幽欢,后成婚配”的大圆满。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我喜欢昆曲,2001年昆曲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会子前前后后不知看了不少出名剧。《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是“《牡丹亭》艳曲惊芳心”,我因工作之故,接触《红楼梦》研究文本蛮多,尤其是2005年参与策划并统筹出版“名家解读《红楼梦》”丛书,同时也有幸参与“非遗”申报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门类了解增多,亦曾“惊芳心”,想出版一套有关昆曲的戏剧丛书,《牡丹亭》排在首位。奈何当时因出版成本问题作罢,一直心偶戚戚。好在如今工作转向,目前正在进行昆曲剧目文创产品设计。
今晚再观《牡丹亭》,写下这些文字,亦可谓“无情无尽却情多,情到无多尽么?解到多情情尽处,月中无树影无波”了。


娓娓道来 欲说还休

刘克云(陈爱莲舞蹈学校教师)

昆曲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母的称号,而牡丹亭是昆曲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


该剧目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配合、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质,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休的往事。跌宕起伏的剧情加上昆剧演员的精湛技巧,让人深深陶醉在这个充满矛盾的爱情故事中。该剧严守格律,板眼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婉转优美,加上华美的服饰、精致的妆容,堪称一次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的浪漫主义理想。我感触最深的,是通过该剧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深深陶醉其中。昆曲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希望它在年轻一代中也能找到更多的知音,欣赏这样优秀的中国戏曲剧目,保留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梦的解析 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梁盼(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副教授)

我们都知道戏剧史上有一个很妙的巧合,即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同时代人,而且还都逝世于1616年。2016年中国戏剧界开展了一个纪念汤翁和莎翁同时逝世400年的活动。但是,不管是2016年之前还是之后,莎翁的戏剧在全世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诸如电视剧、电影、戏剧、行为艺术——予以展现和推陈出新。遗憾的是,我们中国写出临川四梦的古典戏剧第一人汤显祖却总是像与我们隔了十万八千里,找不到太好的走近他、理解他、进而理解整个古典文学和文化的好途径。


汤翁戏剧有现代人较为陌生的辞赋和曲调,但首先它是在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上开出的一朵无与伦比的花;其次,对“梦”的解析与痴迷古今相通。所以,在老舍剧院上演的《牡丹亭》再次让那些细致入微的、既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人类的现实与梦境的对比、穿梭,在北京早春的夜风中恣意蔓延。尤其演员轻松自如的表演,让观众既能从某种古装戏服带来的“时差性”走入古典世界的情状中,又能跳出古典,对我们所在的剧场空间和此刻正在上演的“梦”有了不知孰在孰之中、孰又在孰之后的感觉。
古人言说某种境界,所谓不知今夕何夕,当女主角杜丽娘又换了一套戏服再次上场时,我作为观众的第一反应是:这到底是梦醒了?还是世间总有一场繁华的梦邀你入其毂?       文化复兴是需要有具体内容的,不断地演出汤显祖的戏剧,不断地让观众去感受古典的框架与细节,这应该就是北方昆曲剧院此刻所做的事情,也是我们当下该有的文化上的自强与自信之表现。


中国式浪漫 令人如痴如醉

黄丹燕(陈爱莲舞蹈学校教师)

一咏三叹,水袖婉转,如梦如幻的传世经典爱情故事——昆曲《牡丹亭》在老舍剧场上演。第一次坐在剧场欣赏昆曲,两个小时如痴如醉,深深地被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式浪漫所感染。


该剧一开场,魏春荣老师饰演的杜丽娘用婉约柔媚、空灵细腻的唱腔铺陈开来,让人立刻从浮躁中静心凝神,一下被带进了剧中世界和人物的内心。精湛的花腔演唱技巧淋漓尽致地展现角色情感变化,如诗如画的唱词、优美的行腔和悠扬的曲调高度完美精致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极致深婉的大美。
我最爱的其实是剧中人物唱与演之间的身段和舞蹈,风格浓郁,轻盈飘逸。水袖轻甩,扇子翻转,体现人物内心的期盼柔媚。行云流水的圆场步及花梆步,裙裾翩飞、轻盈梦幻。微含的身姿摇漾,颦笑顾盼的身段中袅袅娜娜,撩人心弦。中国传统女性独有的美直接渗进了观众的心里。舞台布景、灯光简洁、古典,突显人物的精致。服装古色古香、水墨淡雅,随着剧情人物的变化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不得不感叹中国式的审美确实很美!
都说昆曲与《牡丹亭》谁成就了谁不得而知,但今天因《牡丹亭》认识并爱上了昆曲,爱它的大美至美,爱它浓郁的风格,爱它含蓄婉转的表达。杜丽娘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痴情与执着,由昆曲再现,让我走进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浪漫。


“神”“形”关系的完美诠释

郭倩(国家二级演员、北京舞蹈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带着对昆曲的崇敬对欧阳予倩先生的敬仰对唐满城老师的怀念,走进了文联的老舍剧场,重温昆曲经典——《牡丹亭》。


昆曲有600多年的历史,充满着古典的魅力。它被称作“百戏之祖”,是我国最早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剧中大青衣杜丽娘端庄、秀丽,她通过划圆、双晃、摊掌,水袖的弧线扬袖、搭袖、抖袖等动作,举手投足间体现出古代大家闺秀的温婉含蓄、知书达礼。而与之性格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花旦——杜丽娘的丫环春香。剧中有一段杜丽娘与春香表演完全相同的动作和节奏,但体现出了迥然不同的人物特点。一个含蓄内敛、温文尔雅;另一个活泼开朗、俊俏可爱。这是青衣与花旦的区别,也是“形同而神不同”的典型。
它让我想到中国古典舞对“神、形”的概括。我们经常说“以神领形、以形传神,神形兼备、气韵生动。”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强调“神”要先行,引领动作,通过造型动作、衔接动作、呼吸、节奏,去体会古典舞的韵味。孩子们容易舍本逐末,重点关注模仿老师的动作,而忽视情绪、神韵的贯通。而一个优秀的演员在演绎作品时一定要以其本身的“神韵”去引领动作和技术技巧。《牡丹亭》中这段青衣和花旦的表演就是最好的例证,它把“形同而神不同”完美演绎出来,也告诉我们“神”的重要性。
昆曲《牡丹亭》又是浪漫主义作品的杰出代表。剧中台词令人记忆深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它是向死而生的“情”,是“至情”。它是对自由、爱情、青春、幸福的追寻;是跨越时空、超越生死、冲破束缚的典型;是对封建礼法“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叛;是女性自由意识的觉醒。它是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是人们梦之所及的地方……
 这就是经典艺术的魅力!



游刃有余中尽显深厚功力

曹周天(北京师范大学教师)

近日,由北方昆曲剧院出品的《牡丹亭》亮相老舍剧场,为首都的文艺爱好者奉献了一份精美的文化大餐。作为昆曲经典剧目中的翘楚,此番再度演绎给笔者留下三点突出印象。


一是典型场景的选择恰到好处,详略得当推动剧情发展。《牡丹亭》的故事为人们耳熟能详,合理裁减与组合故事情节是编排的关键。全剧由“游园惊梦”开场,直入主题,营造出别样的幽怨氛围。剧情中有关杜丽娘思春,杜柳神游私会,杜丽娘与石道姑和杜母的交往等着墨较多;而有关金兵南侵,杜宝奉调镇守淮阳,行前按遗言将丽娘葬于后花园梅树之下,并建梅花观请石道姑照料的情节,则通过人物的道白一笔带过。如此详略处理,进一步凸显了全剧主题。
二是舞台表演的呈现收放自如,游刃有余中尽显深厚功力。全剧出场的角色虽然不多,但个个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杜丽娘的多情善感,柳梦梅的直率柔情,春香的聪慧机灵,花判的诙谐风趣,石道姑的悲悯,杜宝的忠勇,杜母的体贴,全部通过演员的唱腔和道白淋漓尽致地展现,于一招一式中尽显深厚戏曲功力。
三是现场乐队伴奏如影随形,与人物性格变化相得益彰。与传统京剧的伴奏以京胡和板鼓为主所不同,昆曲多由竹笛、扬琴和琵琶伴奏。竹笛的清扬、扬琴的灵动、琵琶的跳跃很好地衬托出昆曲唱腔的悠扬与婉约,让人听后颇有“如泣如诉,不绝如缕”之感。


佳作有约 经典绵长

白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202327日,佳作有约北京市文联精品剧目邀请展压轴大戏,昆曲《牡丹亭》在老舍剧场成功上演。《牡丹亭》又名《牡丹亭还魂记》,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编为《玉茗堂四梦》,又称临川四梦剧作主要讲述了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爱恋。此次演出单位为北方昆曲剧院除国内演出之外,北方昆曲剧院曾携《牡丹亭》赴法国、印度等海外国家和地区演出。杜丽娘的饰演者魏春荣,是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昆曲”,又称昆腔、昆山腔、昆剧,源于明代昆山地区,“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是戏曲表演的典范”。《牡丹亭》辞藻典雅绮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等,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唱词。而剧中男女主人公的唱词中所描绘的翠竹门、太湖石、溪流蜿蜒、疏梅淡影等意象,则勾勒出我国传统园林的独有风貌,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演员的演唱将昆山腔“委婉细腻”“流丽悠远”等风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也将唱词的文学性展现得美轮美奂。在唱词和念白中,多次采用春香念白与杜丽娘唱段相和的方式,形成较为丰富表现的层次。
在场面调度上,文戏与武戏相间,或抒情迤逦,或纷繁绚烂,观赏性较高。剧中服饰色调典雅,展示了中国传统色彩之美。比如,女主角杜丽娘的服饰以淡粉、凝脂、月白等色调为主,并配合不同的场面进行调整,起到烘托人物情态的功能。
剧作在配器方面也独具匠心,使得角色情感表达更为饱满细腻,较为准确地体现出昆曲音乐“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特点。比如,在杜丽娘梦醒后寻人不见,以及病逝前推窗一望等唱段的配器中,使用了洞箫,器乐本身低沉而呜咽般的音色,烘托了角色怅然若失的悲戚心境。与表现杜柳梦中初遇时的雀跃配鼓,表现杜丽娘梦醒后准备再去游园时的满怀期望配以笙,表现柳梦梅和诗时的五味杂陈配以扬琴等相较,形成不同的调性色彩。
北方昆曲剧院的此次演出在叙事情节,尤其是结局的处理上,更接近于话本小说,省略柳梦梅被囚、高中状元、获释等情节单元,删减了皇帝、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等人物,在杜丽娘出棺还魂与柳梦梅团圆后戛然而止,干脆利落,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剧作以游园惊梦、灌园访梦、写真离魂、魂游问花、拾画冥誓等五场连缀而成,丝丝入扣,曲折回环。
杜丽娘在自画像上题诗,与柳梦梅拾画和诗前后呼应,勾连了写真离魂和拾画冥誓两个部分,有效推动了情节发展,为杜柳相认埋下伏笔。惊梦、访梦等情节单元构建出主人公的梦境,是为情之所起;问花、冥誓等情节单元,则描绘了杜丽娘的游魂对生前梦境的追索,引领她走向情之归处。
女性的自觉意识在“问花”等情节单元中得到较为突出的体现。杜丽娘的游魂在“位高权重”的花判面前,力陈自己不肯灰飞烟灭的缘由,终于感动花判,赢得花王庇护,得到还生的可能。在《牡丹亭》里,真挚的爱情可以突破生死之界,“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但剧中的爱情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又有一定边界和底线。
除传统昆山腔的演绎之外,牡丹亭不断被其他舞台艺术样式进行演绎。比如,2022年7月至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主办的“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就以昆曲《牡丹亭》的改编为创作主题之一,推出《三生路》《梦中人》《不在梅边在柳边》《模仿爱人》《回生》《〇》六部小剧场先锋话剧,将这部古老戏剧中所蕴含的种种哲思,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分别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再阐释与再探索。这部来自明代的经典戏剧作品,时至今日仍然活跃在戏剧舞台上,充分显示了经典剧作绵长的生命力。作为观众,现而今依然可以欣赏到经典昆曲艺术作品的流光溢彩,幸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