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7级王辉耀:人生是一种突围,要保持比人快半步




讲故事 讲活法 讲人生 讲奋斗 讲理想龙吟启新春,2024年2月3日下午,以“与改革开放共生的四十年”为主题的第十三期新三届大讲堂隆重开讲。本期迎来一位以全球化为使命、致力于中国全球化进程的国际风云人物。本期大讲堂的主讲嘉宾王辉耀先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7级校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中国欧美同学会原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目前王辉耀还担任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总干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理事,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顾问委员会成员。曾担任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起草组专家,多个部委项目和地方政府顾问。此外在国际上目前还担任巴黎和平论坛(PPF) 指导委员会成员,国际大都会(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国际执委会执委, 全球数字生态治理委员会(GG DE) 执委, 国际疫情行动网络(PAN) 执委,杜克-昆山大学亚洲顾问委员会成员, 加拿大毅伟(Ivey) 商学院亚洲顾问委员会成员。王辉耀在加拿大温莎大学获得MBA学位,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和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获得国际管理博士(PhD) 学位,曾担任过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布鲁金斯学会访问研究员,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顾问和世界银行专家等多个国际职务。

王辉耀先生在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国际关系、企业国际化、国际人才、智库研究、华人华侨和海归创新创业等领域有丰富广泛的研究出版一百多部中英文书籍,从《国家战略》到《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从《大国智库》到《国际人才蓝皮书》和《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从《我向世界说中国》到《China and Globalization》英文系列丛书,系列达几十本,可谓著作等身,影响广泛。于此同时,王辉耀先生多年来积极建言献策,其撰写的各类建议有上百份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委领导的批示,很多已经成为国家的政策出台。

北京大学校友创业联合会荣誉会长、欧美同学基金会校友会可持续发展专项基金发起人、畅销书《中国式众筹》图书作者、众得邮轮商学院首席架构师杨勇先生主持活动并致辞表示:好嘉宾和好观众相得益彰,好观众以读后感的形式对嘉宾给予回应,对嘉宾是很好的激发和促进。新三届大讲堂的嘉宾与往常讲专业、讲行业不同,以讲故事、讲活法、讲人生、讲奋斗、讲理想为特色,呼吁大家在本校校友圈组织新三届活动、挖掘弘扬新三届精神。

王辉耀先生虽祖籍浙江杭州桐庐县分水镇,却自幼跟随在铁路系统工作的父母在四川长大,从幼儿园便开始全托,小学一年级已开始住校,因父母常常出差不能周顾,出门常受欺负也是家常便饭,这从小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经历若放在旁人,早已泯然与众人矣。

所幸王辉耀先生得益于祖荫,家族历来崇文重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为其从小喃喃自语、自我激励的座右铭。其母亲欧阳凰曾祖父欧阳厚均执掌过岳麓书院长达28年,曾国藩,左中堂、郭嵩焘皆出其名下。王辉耀父来自赫赫有名的浙江分水王氏、祖上科名鼎盛、其父亲小时居住过的王家坊故居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宋代浙江分水出了17个进士,16个都出自王家。王辉耀幼年其父援建非洲坦赞铁路,王辉耀先生去成都机场送行,父母都鼓励他学好英语,母亲在他小时候给他买的《简明英汉词典〉一直陪伴着他,他从小便种下了“国际化”视野的种子。

上山下乡的洪流中,王辉耀先生主动选择去偏僻的四川金堂县龙王公社插队,困顿迷茫时也不忘父母的叮咛、常常见缝插针抱着收音机苦读英语、手不释卷。1977年,王辉耀先生在高考前夕仅二十多天时紧急调整重报高考志愿,得以顺利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当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三所最好的外语学院之一。1978年3月大学入学的第一天,王辉耀先生至今记忆犹新。清晨的五点钟,他不是被闹钟而是被窗外众人朗朗的读书声吵醒,十年人才精华齐聚于一朝,人人卯足了劲儿去学习。

1982年毕业之际,王辉耀先生被选拔分配至国家外经贸部国际经济合作司任职,从事国际经济合作与走出去业务,但是部里面人才济济,刚进部委半年也用不上英文口语。一次世界银行被邀来举办连续六天的讲座,作为候补翻译临时上场的王辉耀先生抓住机会,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在培训班现场神态自若、惟妙惟肖,一发而不可收,自此业务娴熟的他成为各司争先邀请的“红人”。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984年夏天,已经在经贸部崭露头角的王辉耀先生毅然赴加拿大温莎大学留学攻读MBA,成为我国最早获得MBA学位的留学生之一。1985年,他仅用一年就拿下需要读两年的硕士MBA学位,打破了温莎大学商学院的纪录。王辉耀先生接着申请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在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参与接待以原副总理李岚清为团长的中国市长代表团,考察遍及加拿大东西南北足达一个月之久,见证了加拿大作为发达国家的方方面面。

1988年,学贯中西的王辉耀先生出任全球最大工程咨询与管理公司SNC-Lavalin亚洲区董事经理。1990年,他通过激烈竞争胜出担任加拿大魁北克驻香港及大中华地区首席经济代表。1993年,他创办加拿大亚加国际集团,后担任国际最大项目管理公司AMEC-Agra国际公司中国区总裁,后又创办了美欧亚国际商务咨询公司,还促成了三峡工程第一个国际融资合同,成为最早回国成功创业的中国海归之一。

1997年,王辉耀先生加入了欧美同学会。1998年被推选为欧美同学会MBA协会副会长,他先后创办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建言献策委员会等多个知名海归社团,并担任创始会长,2002年被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选为“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后来王辉耀被推选为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连续三届担任。王辉耀还连续十五年创办发起举办了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凝聚上万名国内外留学人员参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海归创新创业大潮。

1998年,已经创业多年的王辉耀热心公益,在其母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设立王辉耀奖学金,这是广外历史上第一个以校友命名的奖学金,每年出资奖励10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自1999年颁发以来,王辉耀奖学金坚持连续24年颁发,已奖励了240名来自广外各学院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得到了广外师生的高度评价。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2008年,乘着中国成功举办奥运的东风,在全球化进入全新阶段之际,秉承“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的理念,王辉耀博士和苗绿博士创建了全球化智库(CCG),形成官产学交流的“思想高地”。全球化智库作为国家授予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财政部“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创始理事单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所在地,已连续四年跻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世界百强榜单,并在2020年位列第64位,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在国内外多个权威智库排行榜单名列中国社会智库第一名,也是被联合国授予特别谘商地位的唯一中国智库。历经十年如一日的建言献策,王辉耀先生于2015年2 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2018年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王辉耀每年都应邀出席国际上各大论坛,包括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多哈论坛,雅典民主论坛,米尔肯论坛等。同时王辉耀还遍访国际上上百家各大智库,同国际智库总裁和负责人对话交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19年5月1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以“中国是国际自由秩序的威胁吗”为题的芒克辩论会上,3000观众出席,熟谙国际规则的王辉耀舌战群雄,将现场对中国的投票支持率拉升两个百分点,赢得这场国际瞩目辩论比赛。

破冰先行,敢为天下先。2022年6月,疫情严重,在国际态势胶着之际和冒着被隔离的风险,全球化智库作为中国第一个智库首先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化破冰之旅,在三十天的时间里,出访了新加坡、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韩国等多个国家,跨越三大洲,举办了70余场对话交流活动,调和“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局面,成为有效链接中西方沟通的桥梁,带动了国内在疫情期间率先开展国际人文交流和民间外交。在疫情肆虐的三年,王辉耀主动线上对话了国际上近百位各国政要,国际意见领袖和商界领袖,举办了一百多国际大使人次参加的CCG大使圆桌,在国际上出版了20多本英文著作。王辉耀邀请了全球数百位国际政要、全球意见领袖、各国驻华大使、国际智库领导、各国驻华商会会长和跨国公司CEO等国际精英为其主编国际图书撰稿,创新开创了国际知名人士看中国的系列图书,创造了历史,扩大了中国的影响,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一道中外沟通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国际国内的普遍好评和高度评价。

王辉耀先生四十年来横跨政商学研多个领域,在每个领域都成绩斐然。他不仅是那三届的优秀代表,同时还十分关注那三届群体,曾多次举办那三届研讨会。自2012年起,王辉耀先生还先后主编了《那三届》系列的三本图书:《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那三届:77、78、79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那三届:77、78、79级的历史记忆》,记录了200多位改革开放那三届一代人的感人事迹。图书的推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读者的热捧,并被新浪、搜狐、网易、中新、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在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热心的读者们留下了上千条好评。王辉耀主编的《那三届》系列丛书不仅仅是追忆无数鲜活和精彩的个体生命体验,更是探究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嘉宾点评环节,原温莎大学国际学术中心主任、温莎大学校友温馨回顾了求学岁月的见闻,强烈支持王辉耀先生在国际化进程中的求索和贡献。

观众提问环节,众人提问踊跃,听后醍醐灌顶。被问到“发展好的人有哪些特点”,王辉耀先生表示:发展好的人通常既有干一行爱一行的执著,又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通透。发展不好的人则可能常常面临多处挖井、鲜于出水的尴尬。

全球化智库成立之初,命名尚有争议,而今斗转星移、时势变迁,这个命名反而彰显并暗合了东方的主导与主动,而广受国内外朝野嘉许。

2024已来,离火大运刚拉开帷幕,全球化进程方兴未艾,出海走向国际化或将成为未来大家力破万卷、龙行龘龘的大势所趋。


本期观众心得分享
  • 非常感恩王辉耀老师,用朴实无华的、情真意切的言语讲述了他一路走来的艰辛历程,在那个新中国刚刚解放的年代,祖国建设需要人才,王辉耀老师的父母毅然决然的为了新中国的伟大建设而舍弃了他们的小家,这种家国情怀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下去的!


  • 王老师两个多小时的讲述,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人生一世,要敢想敢做敢为,一马平川,豪情万丈,敢为人先。并再次呈现了成功者共同具备的要素:1.对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掌握,爱学习,会学习;2.准备充分,寻找规律,目标明确,沉稳睿智,谋定而动,执着自律;3.敏锐的洞察力,顽强的意志力,超强的行动力,完美的组织力,团队的综合实力及个人魅力,及时复盘调整,少走弯路;4.出众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关键节点和重大场合,厚积薄发,先声夺人;5.不冒进,不困顿,恰到好处;6.始终秉持知识分子的淳厚家风和正义担当。行万里路,家国在心中!


  • 王辉耀老师的成功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不仅在机遇来临时能够迅速抓住,更是在日常中不断为自己创造机会。这种主动出击、勇于开拓的精神,让我认识到要积极对待雪藏期,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经验,才能在机遇降临时展现自己的价值。


  • 王先生及团队出版的大量书籍和报告内容都是这个领域的精华之作,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全球化背后的各种机制和规律,作为投资和咨询从业者,未来要认真拜读学习,以便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同时,我也希望新三届讲堂能够邀请更多像王先生这样的嘉宾,为我们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分享。


  • 从王耀辉先生的经历看,他是个“爱折腾的”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国内到国外又回到国内。可能也正是这么多年的这些“折腾”,王辉耀先生经历和经验都极为丰富。正如他所说的“滚雪球”,前面的经历和知识都成为后面壮大的积累。


  • 受朋友之邀,有幸参与了本期新三届讲堂的活动,席间认真聆听了主讲嘉宾——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老师的分享,顿感收益颇丰,不虚此行。其中:“比别人快半步、提升软实力、在英文世界里,逐步让我们的声音大一些”对我有深深的触动。因为比别人快半步,所以赶上了恢复高考头班车;又因为比别人快半步,所以在三年疫情期间,率先带队走出了破冰之旅;还是因为比别人快半步,2008年创立了全球化智库,为推动中外友好往来,致力于世界和平,一直走在前沿…….而“提升软实力、在英文世界里,逐步让我们的声音大一些”,王老师通过一个辩论会的过程描述,让我领略到我们大国智库的风采,并在今天让我感到我特别有幸能有缘与智者同行。


  • 一方面,王辉耀先生的人生历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把握机遇,勇敢迎接挑战。从恢复高考到成为外交事务中英语同传,从参与中国改革开放到走向国际化舞台,他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勇气。……另一方面,王辉耀先生对新的多极全球化建设的思考,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 兔年年尾很开心参加新三届讲堂,王辉耀老师概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悟。一些大的环境和时代机遇我们个体是无法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应对环境的方式方法。到底是躺平还是积极努力去争取,我想王老师的经历给我们很好的答案。从“读书无用”的大环境下偷书被处分,到在外经部积极努力争取翻译的机会,加拿大留学时毛遂自荐当活动翻译,以及前年疫情期间国际民间交流的破冰之旅,无一不是积极争取的生动展现。王老师职业生涯的选择,也深刻践行自己“快半拍”的人生哲学,总是比潮流上能够快半步,便会主动很多,其实也是认知的一种体现。


  • 王辉耀理事长核心标签就是国际化,高考考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同期中学毕业800多人只有10多个人左右成为幸运儿考上大学,改变命运,毕业自己主动跑到北京争取机会到了外经贸部,因为资历浅,没有机会做翻译,但是随时准备着,一次活动,没有其他人,领导只好让他试试,没有想到翻译效果特别棒,连续几天翻译,人生开始不一样,后来积极申请出国,得到加拿大留学机会,留学对自己要求很高,想一切办法提高自己,不求回报抓各种机会,毕业就一个目标进入跨国公司,两年时间三级跳,然后又开始找机会到了加拿大一个公务员,然后又抓住机会到香港当首代,赶上国内开放,回国创业,后来积极推进各种社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到了最后又看到国际化智库前景,创办了全球化智库,现在应该是国内民间智库第一名,在国际上很有影响,看对方经历感觉一切都是为做国际化智库准备的,绝对对方就应该做智库,听新三届讲故事,讲活法,讲人生,讲奋斗,讲理想,就是一种人生改变的捷径!






文章选自新三届讲堂,2024年2月5日




-相关链接-



CCG新书《那三届:77、78、79级的历史记忆》在京发布


《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出版发行


《那三届》在各大图书网站开始发行  呈现77、78、79级大学生群体记忆




■ CCG新书《那三届:77、78、79级的历史记忆》在京发布



  2018年12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和人民出版社在CCG北京总部联合发布新书《那三届:77、78、79级的历史记忆》。本书由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及CCG秘书长苗绿主编,是CCG自2012年起推出的《那三届》系列的第三本图书,记述了约四十位“那三届”的优秀代表以恢复高考为起点亲身参与改革开放的如歌往事。本书通过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历史变迁,总结人生发展的经验和体会,进而前瞻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路径与方向,为改革开放下一个四十年贡献智慧。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前副司长李罗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主任、教育分社社长王斌,人民出版社编辑王淼,新华出版社引进图书出版中心副主任张敬,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杂志原总编辑牛铁航等嘉宾出席了发布会。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个关键历史节点,CCG推出《那三届》丛书系列的第三本,本书汇集陈平原、钱颖一、孟晓苏、徐小平、汤敏、左小蕾等知名学者、官员、企业家、作家、律师等约四十位那三届优秀代表的励志故事、思考与梦想,他们的个人经历已经沉淀为这个时代永恒的财富,倾听他们的声音,回顾他们的历程,对于传承改革开放的精神,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回首过去,如果把改革开放看成是一部史诗般气势恢弘的歌剧,那么1977年恢复高考无疑拉开了这部歌剧的序幕。1977年冬天,中国关闭了11年的高考闸门终于再次开启,570万名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从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军营哨所如过江之鲫般地涌向考场。这是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这年的高考,积聚了太多的期望,这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求,是一个国家的时代拐点。恢复高考在思想、理论与实践上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成为中国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根本。


  77、78、79 级是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本书对近600位“那三届”精英进行调研后发现,他们分布于政商学的各个领域,大多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中的33%成为高校与科研院所领导,29%成为政府官员,15%成为大学教授,14%成为企业家。跨入政界的他们,很多人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重要智囊人才,在设计和推动改革开放中出谋划策,也有很多人担任了各级基层的领导职务,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实际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跨入商界的他们,成长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一批投资人与企业家。40年来,他们在第一线参与和见证了改革开放的风雨路程,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他们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与捍卫者。


  自2012年起,全球化智库(CCG)先后推出了《那三届》系列的两本图书:《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那三届:77、78、79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图书的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读者的热捧,并被新浪、搜狐、网易、中新、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转载,在当当、卓越等网上书店热心的读者们留下了上千条好评。此次CCG推出的《那三届:77、78、79级的历史记忆》是《那三届》丛书系列的第三本。《那三届》系列丛书不仅仅是追忆无数鲜活和精彩的个体生命体验,更是探究其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时代意义。



目录

 

陈平原 | 说出你我的故事    7曹景行 | 1978,我和妻子一起走出大山    12陈兴良 | 知识分子要抵御非专业的压力    16葛剑雄 | 感谢机遇:我的1977、1978  25管士光 | 回望来时路    28郭宪纲 | 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的作用应排第一    34海闻 | 从北大荒到北大到北加州    41何勤华 | 追法治梦想 行法治之路    47胡建华 | 那一年,我参加高考    50黄进 | 1977年高考都经历了什么    57姜明安 | 与学生一起高考    62金雁 | “黄埔一期”上学记    66雷颐 | 从知青、当兵到大学生    74李辉 | 我的高考,1977年记忆    84李大西 | 恢复高考后的四个十年    90马勇 | 没有高考,我还在农村“修地球”    94孟晓苏 | 还记得那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么    98牛军 | 昔年记忆    100钱颖一|教育决定未来    103邵鸿|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106童世骏 | 说说我们这代人的特点    108王辉耀|改革开放一代人:追忆与思考    110王振耀 | 恢复高考,我的人生分水岭    115吴嘉 | 重来回首已三生    122俞敏洪 | 高考40年依然公平    128张力|抚今追昔,展望中国高等教育未来    133朱永新 | 高考与那三届的”遗产”    136左晓蕾| 40年的变与不变    140毕奇|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142赵小鲁|老三届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    145卢迈|高考是改革开放的先声    155宁滨|回归人才培养的规律    155陈全生|要反思当下应试教育    156石勇|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57李曙光|“那三届”要有三个保持    158汤敏|重塑未来教育    158徐小平|不负时代,推动改革开放    159后  记    161





■《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出版发行




  2017年6月17日,由王辉耀博士、苗绿博士主编,由中译出版社出版的《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一书在北京发布。中译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主编王辉耀博士分别就该书的出版过程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


  《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共汇集了六十余位“那三届”学人的如歌往事、励志故事、思考与梦想。冯仑、陈平原、孙贤和、雷颐、熊晓鸽、徐小平、张亚勤、高西庆、刘震云、秦晖、饶毅、宁高宁、汤敏等知名学者、企业家、艺术家都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和亲身参与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2017 年,恰逢恢复高考四十周年、77 / 78 级毕业三十五周年,也即将迎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高考的恢复,标志着一个重视知识、珍视人才的新时代到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从动荡走向稳定、从重阶级出身到知识改变命运。“恢复高考”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更为改革开放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成为一个国家得以重新复兴和兴旺的根本。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CCG推出了《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图书,本书共汇集了六十余位“那三届”学人的如歌往事、励志故事、思考与梦想。77、78、79 级,正是恢复高考后的连续三届经过不同寻常而又竞争异常激烈的考试而考上大学的大学生,他们的人生轨迹与改革开放融为一体,成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推动者与捍卫者。


  他们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磨砺, 艰苦的劳动培养了他们坚韧的意志;当国家赋予他们重新设计人生机会的时候,他们深知“人生能有几回搏”,在历经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在大学里,他们争分夺秒,如饥似渴的读书,拼命夺回“失去的十年”;当他们走出大学校门之日, 中国的改革开放正在扬帆起航, 他们投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用自己的青春与才华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谱写着华章。中国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处处闪耀着他们的身影和贡献。


  全书分为高考往事、我的大学、奋斗求索与建言中国四卷,为读者呈现出一个难以复制的群体的风采与精神。本书作者均为各界精英,包括知名学者、官员 、企业家、作家、律师、海外华人等。他们在书中追忆逝水年华,总结人生发展的经验和体会,前瞻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路径与方向,为改革开放下一个四十年贡献智慧。


  本书主编之一王辉耀博士同为那三届代表人物,也是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长期致力于人才学研究。王辉耀博士曾在2013年主编《那三届--77、78、79 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一书,首次给“那三届”这个群体命名,此书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引起了“那三届”这个特殊群体的强烈共鸣。


  “我们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 77、78、79级大学生的经历和道路不可复制, 但那三届的精神却可以研究和传承。”谈及本书的出版,王辉耀说,“那三届这个群体的个人经历已经沉淀为这个时代永恒的财富,倾听他们的声音,回顾他们的历程,对于传承改革开放的精神,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王辉耀表示:“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是一种纪念与追忆,更成为一种反思与传承,也希望能为下一代人,为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注入‘那三届’丰富的经验。希望‘那三届’精神能继往开来、不断创新,用建设性态度、理性的思考和更切实的努力,来面对和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多的贡献。”



  《那三届--77、78、79 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一书在“那三届圆桌研讨会: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暨77/78级毕业35周年”上发布。国务院参事陈全生、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邵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陈平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朱永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真格基金创始人、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徐小平,汇力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晓苏、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童世骏等77、78级学长代表性人物聚集一堂,就高考经历和高考给人生带来的变化,“那三届”作为改革开放一代人的特点、贡献等进行了分享和研讨。




目  录





序言


第一卷,高考往事

刘宏,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雷颐,恢复高考如隧道里的一束光刘海峰,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宁稼雨,十六年的等待:我的高考传奇经历秦晖,坐飞机去考研武维华,难忘的1977年高考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叶兆言,想读书


第二卷 我的大学


陈建功,如歌的岁月邓晓芒,我的大学冯仑,大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葛兆光,开学琐记--回忆1978年的春天罗志田,77级:追忆与反思舒其望,从科大起步孙贤和,回忆38,年前的北师大王德禄,高考1977:永远的感动王绍光,大学梦,不期而至薛澜,三所大学,一代传奇


第三卷 奋斗求索


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李强,我的“政治”人生蒋述卓,一个学者的中国梦温铁军,上山下乡李子实,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饶毅,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陶景洲,实务为国,律师人生王伯庆,我的教育情结王辉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开放创新的过程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张隆溪,学者,行走中西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陈东升,从积蓄到初创高西庆,苦难给予我的馈赠龚克,人生能有几回搏李希光,我向世界讲中国故事30年李晓西,共和国同龄人的回顾李永舫,天道酬勤--我的人生和科研感悟缪昌文,奠基人的使命宁高宁,阴差阳错走对路徐永龙,爱拼才会赢阎焱,我们这一代是带头人颜海平,再启程:,77级的路张首晟,从阁楼的孤独到科学的辉煌张益唐,潜心热爱数学周春芽,艺术人生朱民,IMF,的中国印记朱敏,人生应当慢慢成功


第四卷 建言中国


陈春声,中国教育的反思陈圣来,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段培君,中国的发展需要梦葛明,中国梦,正当时关爱和,“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韩清源,中国梦 美国梦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宁滨,人才为中国提速汤敏,一生的教育情结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汪晓来,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王振耀,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谢思敏,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许跃生,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张杰,继往开来的一代朱苏力,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







■《那三届》在各大图书网站开始发行  呈现77、78、79级大学生群体记忆




  1月10日下午,优秀社科原创图书《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首发新闻发布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共同主办,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岩先生、中译公司副总经理张高里先生,本书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先生以及部分作者代表熊晓鸽、李子实、陶景洲、葛明等和读者出席了首发式。


  从社会最底层到“那三届”


  首发式上,几位“新三届”嘉宾回忆了他们当年的求学经历及个人感想。王辉耀会长首先提到,77、78、79届的大学生,因为距离现在时间比较长了,我们管他们叫“那三届”。当年以不足5%的录取率从社会最底层进入到了各行各业。我还记得当年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学校报到,确实是很美好的记忆。“77、78、79”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熊晓鸽学长特别还拍了一部电影叫《高考1977》。


  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拓展执行合伙人陶景明回忆了他当时求学时生活上的困苦和精神上的富足:“我们当时都很穷,每顿饭都吃最低档次的,当时有奖学金,每月10块钱,到月底时,就很紧张。当时我们都没有裤子穿,有的同学穿的裤子是用化肥袋做的,染成黑色。(当时“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如今的总理李克强也只有两条裤子穿;我比较幸运,有三条。可根据情况增减)但当时的大学生都有种“把学问做到底”的精神,还有一种“自己不自立,国家不强大”的社会责任感。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葛明讲到,作为“那三届”的人都要感谢一个人,就是邓小平,没有他恢复高考的决定,“那三届”的命运就会和“老三届”相同,淹没在茫茫人海之中。邓小平开拓了改革开放的路子,给了这些人一个驰骋的疆场,让他们在方方面面有所成就。为什么在那个时代会出现邓小平这样的伟人呢,在我们国家的国情下,最高领导人的决定还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座的各位读者在看完这本书后了解一下你们父母这代人是怎么过来的,字里行间在每个成功故事的背后为什么都有伟人的身影。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


  随后几位嘉宾对77、78、79“那三届”的特点进行了个人解读,并对“那三届”的传承作用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反映了“那三届”的大学生们抗挫折能力都比较强,能够克服困难。


  IDG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熊晓鸽向读者介绍到:“我们这代人的出现是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的,是难以复制的,我们这些考上大学的人,是我们这代人中比较幸运的,但是这种幸运也是有必然性的。我们当时的学习成绩都比较好,在艰苦的生活中还在继续学习。另外一点,我们在学校学习也非常刻苦。我的初高中同学们也有下岗的,所以我们非常珍惜,因为在社会上待了一段时间,和别人打交道的能力也比较强。再有一点,我们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强,看准一件事就想方设法把它做成,不需要别人去安慰。”


  “那三届”们希望能够将他们奋斗的精神传承给现今的年轻人。正如维信诺集团顾问李子实所说:“历史不可能重复,关键是碰到难题的时候你怎么去对待,这可能是这两代人稍许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希望传承的是,作为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我写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年轻一代肯定比我们那一代强,因为这是历史规律。现在的社会环境也比较适合你们去成长,希望你们能传承我们的精神,正确看待一些挫折和困境,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代人强。”


  面对读者提出的问题,几位嘉宾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读者问到,在“那三届”那个时代,教育、工作、房子都是国家给的,我们现在却是”拼爹“的时代。能不能给我们这些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熊晓鸽首先发言,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机会。现在的小孩智商都很高,但是情商却没有跟上智商。我说的这个情商,不只是跟人打交道的能力,还包括把握机会的能力,抗击挫折的能力,这一点跟我们这些‘老家伙’相比,可能差了很多。现在很多年轻人讲,我爸妈没有给我更好的机会,但以我的经验来讲,却是非常可笑。当时我的父亲跟我说应该如何求学如何工作,我都没有听从,但事实证明我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李子实也讲到:“我们那批人那时候是没有选择的,分配到哪儿就去哪儿,剩下的事自己想办法,那时有个说法是‘在一棵树上吊死’,现在则是‘在森林里迷了路’,选择其实是非常多的。但是很多事情在于现今社会真得和以前不一样了,如果我活在这个年代,我可能也是另外一种做法。因为有很多事无法改变,所以最重要的是你怎么去做,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能不能坚持,这些事儿比其他外在因素更重要一些。”


  王辉耀会长最后进行了总结,他讲到,《那三届》这本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现在国家面临改革,面临下一步的经济转型,我们要不断坚持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这代人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继承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为国家为社会为世界为全球化的时代做贡献,确实是应该弘扬的“那三届”的精神。


  38位学人的集体记忆


  《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一书汇集了38位“新三届”学人励志传奇、成功故事、反思、梦想,呈现给读者一个难以复制的群体的集体记忆。是一部由回忆录、日记、随笔、散文组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私人札记。


  书中作者均为各界精英,包括陈平原、陈建功、陶景洲、王辉耀、刘震云、王绍光、刘宏、徐小平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作家、律师、学者、海外华人。他们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重新集结,为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思想,把脉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那三届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凡。


  “新三届”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毕业30年后,在政、商、学各领域,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其中就包括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等。


  主编王辉耀先生,为77级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系“新三届”代表性人物和著名社会活动家,担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等。他还曾经作为首位中国大陆的人士被加拿大《商业周刊》选登为封面人物;被中国发改委《中国投资》杂志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被《时尚》杂志评为“中国首届时尚先生”,被《中关村》杂志和新浪网评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人物”,被搜狐网评为“中国教育60年60人”。


  本书脱胎于“‘中国梦’回顾与展望--纪念77、78级毕业30周年”论坛,77级毕业30年之际,王辉耀先生策划发起了该论坛。欧美同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央候补委员张杰,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上海交通大学媒体文化和社会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颜海平,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暨南大学党委书记、副校长蒋述卓,中山大学副校长陈春声,北京大学法学院前院长朱苏力,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清华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曹莉,作家刘震云,中央党校战略学研究室主任段培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陈圣来,《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新东方学校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麦可思公司创始人、首席专家王伯庆,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拓展执行合伙人陶景洲,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所长葛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斌,中山大学数计学院”千人计划“教授许跃生,国家现代服务业重大专项规划协同作业总体组组长汪晓来,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执行会长韩清源等几十位77、78级嘉宾积极出席论坛并踊跃发言。论坛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受惠于改革开放发展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那三届》通过这一特殊的群体看待个体的发展历程,反思个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评估当今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把脉中国未来三十年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此书的出版将有着重要的的意义。


  原文选自《中国青年网》


目 录


  序言


  上篇:如歌岁月


  王邵光:大学梦,不期而至


  王德禄:梦想与反思


  李子实: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


  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


  陈建功:如歌的岁月


  张隆溪:学者,行走中西


  罗志田:不可复制的一代


  俞吾金:我的哲学人生


  饶  毅: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陶景洲:务实为国  律师人生


  曹  莉:北外,剑桥,清华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薛澜:我的大学三部曲


  中篇  奋斗求索


  王伯庆:我的教育情结


  王辉耀: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叶舒宪:我的“石头记”


  宁滨: 人才为中国提速


  刘宏: 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


  刘海峰: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


  许跃生: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


  陈圣来: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


  葛明:中国梦,正当时


  蒋述卓:一个学者的中国梦


  韩清源:中国梦  美国梦


  颜海平:再启程:77的路


  下篇  建言中国


  王振耀: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


  朱苏力: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


  关爱和:“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


  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


  张杰:继往开来的一代


  陈春声:中国教育的反思


  汪晓来: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


  周斌:文化自觉的缺乏


  段培君:中国的发展需要梦


  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


  谢思敏: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


  后记


  序言


  中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统一看作一个群体,那三届集聚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那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2013年恰逢1977、78、79级大学生毕业三十周年。三十年前,八十万77、78、79级们完成学业,应社会百废待举之亟需走上工作岗位。从此,掀开了个体生命新的旅程,开始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三十年后,在政、商、学诸领域,77、78、79级中的大多数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体与时代是相遇的关系,或擦肩而过,或无意邂逅,或正逢其时——77、78、79级的遭遇似乎显得格外奇妙。作为1977级毕业生、那三届中的一员,我相信,历史上鲜有哪个群体,像我们77、78、79级,个体经验与国家时代命运如此高度重合,看其中某些人的个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国当代史;也鲜有哪个群体,能有机会深刻影响一个国家,集体重塑社会的重要方面。那三届们多自豪于从属于此群体,记得现任国务院总理、1977级毕业生李克强在履职后首次答记者问中,深情回忆自己当年在田间地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以及随后又成为77、78、79级的经历,言谈间属于那三届的振奋与豪迈依旧写在脸上。


  如今,对77、78、79级中许多人来说,个体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而集体的、国家的梦在哪里,需要如何进一步实现?反思、追问、探索,是应有的历史态度。于是早在2012年6月30日,我与北大陈平原、美国康奈尔大学颜海平二位教授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梦:回顾与展望——77、78毕业三十年”研讨会。我们最早选择了“中国梦”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百余名77、78、79级优秀代表,就“新时期的转型升级与中国教育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国崛起”、“中国走向世界和国际认同”、“人才强国和中国梦”等专题展开讨论,共同回顾了伴随成长发展的中国改革变迁三十年,审视当前的社会发展。研讨会得到了各方很不错的反响,众多77、78、79级们也不断鼓励我,要为属于这个群体的朋友们编辑一本纪念毕业30年的纪念集。于是,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有了这本《那三届——77、78、79级的中国记忆》文集的呈现。书中集结了近四十位77、78、79级代表的回忆与追述文字,让这些天命之年的“过来人”亲子讲述关于个人的、中国的、那三届的记忆,用历史映照个体的生命经验,用个体建构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还是中国当代史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77、78、79级们在毕业30年之际回忆过往、反思自我、重整理想,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更能感受到这批人之所以能被划归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因为那三届聚合了历经文革十年被压抑、被耽误的一代人,更由于那三届拥有诸多共同也特有的精神气质。


  77、78、79级普遍经历丰富、视野宽广、包容性强。77、78、79级大多数人上大学前在农村、厂矿、部队经受过磨炼,历经了社会大学的风雨,拥有丰富的中国各阶层经验。同时,77、78、79级的成长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历经数十载改革开放的春风,全程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众多大事件,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人。倒置的成长经验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增加了他们理解事物的多样视角和包容性,注重实践,善于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情况。其中很多人后来功成名就却依然为人随和、能屈能伸,即使做学问者也较少有迂腐气而多沉稳练达。77、78、79级既经历过“文革”前后理想的幻灭与反思,也有基层现实生活历练,这代人既葆有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忘积极入世,既超越又世俗。


  77、78、79级们比较勤奋、坚韧和执着。回忆起这批人当年在大学中海绵般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半夜集体在路灯下看书学习的情形,77、78、79级们自身多有万千感慨。“文革”后,77、78、79级以平均不足5%的历史最低录取率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精英意识从被录取的那一刻便被社会和自我设定。在全民期待的目光和高度的自我期许中,77、78、79级加倍找回“被耽误的十年”。重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社会最底层瞬间成为天之骄子,经历过大起大伏、生活磨难的人更易生发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并始终伴随这个群体。于是,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如饥似渴、争分夺秒,事业中坚韧执着、全力以赴把握机会。77、78、79级特殊的经历锻造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与韧劲,铸就了一种勇于追求、不甘沉沦的精神气质。只要时代给予一个机会或碰上新的机遇,就会马上迸发出特殊的能量。


  我认为77、78、79级学人最应该始终珍惜的集体精神气质当是独立思考、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文革”中,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受到全面打压,但很多77、78、79级却通过博览群书在时代缝隙中寻找到思考的乐土。因为教育系统几乎瘫痪,没有标准答案、固定教材和应试考试,侥幸没有遭遇后辈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逮到什么书读什么书”,因为博览群书,封闭的时代却造就了独立思考的一代人,如今想来,无意间成就了类似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自学成果。越是独立思考者越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气。文革刚结束,社会意识形态剧变,全民笼罩在反思的大氛围中,身处社会剧变风头浪尖的77、78、79级身上带有浓烈的伤痕印记和反思动力。本就得益于一个时代的被否定和另一个时代的重新开启,敢于否定曾经的“真理”、反思精神、批判意识天生应当天然地从属于这代人的精神基因。


  77、78、79级身上还富有强烈地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来自于全民共识的投射加上自我期许的共同催化。从当年入学开始,这代人身上即承载和被投射了太多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人们希望,这个既有丰富的中国生活经验,又经历过高等教育的77、78、79级,能够为“文革”后的中国贡献大政治家、大思想、大科学家,能够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随后毕业三十年里,77、78、79级因为个体发展总与国家命运高度重合,这批人生发出强烈的历史整体意识,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或身处世界哪个角落,这个群体普遍热衷关注中国社会宏观的国计民生、人文精神建设,渴望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拥有超出专业范围以外的终极关怀。


  77、78、79级的人生轨迹恰处在中国社会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历史拐点,这批人普遍思想解放,不少人拥有国际化视野。77、78、79级直接受益于文革终结以及参与了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多警惕极端意识形态,倾向追寻、探讨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热切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开始大规模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译介海外思潮经典的《走向未来丛书》曾是这批人中最流行的读物,中外思想的碰撞和现实的差距也最早被他们体察。衔接“文革”与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段,77、78、79级最早感知和历经了中国重新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选派的留学生,接受了西方教育。对部分77、78、79级而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国际是我们舞台”,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国际化精英。正如书中有77、78、79级提及“空前的历史机遇,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意间上了三所大学——社会大学、校园大学和国际大学”。“国际大学”在这里不仅是实际的留学海外,还有开眼看世界后获得的国际化理念和人类发展的普世规律。因为有过最基层最现实的中国体验,又敞开视野比较过西方社会,这批人多思想开放、具有国际化视野,往往是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捍卫者,是中国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77级的毕业生,在总结自己这一代精神特质时候未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然而作为77、78、79级的一员,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总需要明白自己这一代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位置,才算真正知晓了天命。不能否认,77、78、79级今日的成绩既有自身努力,更得益于时代和社会机遇的特殊眷顾。既然反思精神、批判意识是77、78、79级集体精神特质中最要的一点,就免不了自我反思与批判。因为时代局限,77、78、79级大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外语基础不好,与后来的大学生们无法比拟;也因为经历“文革”的思想洗礼,我们中很多人依然残存了特定时代的思想底色,并在各种思想论争中暴露出来。


  毕业三十年后盘点,77、78、79级的“成功者”们集合起来是一份华丽而闪亮的名单;如果反思和批判是这代人最应葆有的精神品质,在历史面前,我们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到底我们还有怎样的承担?也许人们会认为,既然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和成功者,那么今天中国社会成功的、不成功的,似乎都与我们这三十年的作为密切相关。77、78、79级曾面对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与责任,如今是否真正履现了同学少年时候的理想?我们做过些什么,还能更好地推动些什么?这些值得我们在纪念的节点上反复自我追问。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我们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凡。


  77、78、79级的子女们也都到了我们当年读大学的阶段,听父辈讲述属于那三届的高考和人生经历,是一件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那三届的故事如此特别而丰富,有意义的是在娓娓道来之间,融入了诸多的感触和反思,抚今追昔之际有彰往察来之效。对于今日之高考、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的变革、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乃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可资借鉴的好素材。


  总结是为了更好的重新出发,希望我们77、78、79级们切勿自满与懈怠,葆有独立思想和反思精神、批判意识,进一步成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重要推动力量。忝为77级毕业生的一员,我愿与所有77、78、79级一起共勉,继续前行!


  77级毕业生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


  于2013年9月




CCG 图书



● 出版 |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大国智库2.0》对全球各国智库进行了系统与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第一,结合国内外智库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对全球智库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度分析;第二,全面介绍了国外一流智库的最新情况,从最近几年表现活跃的美国、欧洲、亚洲等全球智库中精选了近五十家代表性智库进行了详尽剖析,对国际知名智库新的发展经验做了总结提炼;第三,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新情况、面临的新挑战等进行系统梳理,并针对新形势提出了推动智库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第四,增添了全球化智库近年的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经验,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参考。




● 更多……

《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举办

视频 | 20余位中国智库领军人物出席CCG15周年新书发布会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首先梳理了全球化的变迁与理论发展,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并做出全球化的界定,总结了后疫情时代新型全球化具备的特征,然后对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全面总结,用数据与事实说明,中国正在从全球化的受益者发展为反哺者,正在通过自身发展推动全球化进程,并尝试承担起更多国际责任,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方案。作者对全球化发展的理论和文献做了梳理,回顾了全球化在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历程,指出全球化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书从第四章开始,两位作者对中国推动全球化实现包容性和公平性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通过发挥中国的优势和特点,让中国为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作者基于长期的研究以及与国内国际、官产学各界有影响力重要人士的对话交流等,对中国的全球化发展路径及全球治理创新等形成了新的思考,提出中国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三大支柱与七大路径。




● 更多……

《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发布 中国与全球化发展的新视角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 出版 | 中信出版集团 

● 作者 |  王辉耀,苗绿


图书介绍

《我向世界说中国》是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基于“世界新格局下的中国对外叙事及话语权重塑”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据悉,该书讲述了全球化智库近年来立足芒克辩论会、慕尼黑安全会议、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论坛等知名国际舞台,与各国政商学界知名人士畅谈国际时局与未来趋势,回应各方对于中国的关切和质疑,诠释中国的发展模式,降低外界对中国的误解,通过多层次、多主体、多元化、多渠道国际交流及传播,以全球视野讲述时代中国,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生动故事。同时,本书立足国际形势变化和全球传播新格局,针对中国应当如何开展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如何创新外宣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 更多……

多位专家点评《我向世界说中国》: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不再失语





CCG 纵览



⊙ 中国疫情后最大线下全球智库论坛在京举办

⊙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  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 CCG与联合国驻华系统成功举办“加快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研讨会


⊙ CCG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中文版发布


⊙ CCG新书发布:“亚洲的缪斯”马凯硕谈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复兴

⊙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最新力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CCG发布


⊙ 巴西农牧业部部长率团出席“中国—巴西可持续发展对话会”,中巴政商学人士在CCG热议两国合作


⊙ 展望国际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机遇——2023全球人才培养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陪同马克龙访华在CCG演讲并对话


⊙ 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国际妇女节特别研讨|性别平等应对科技创新挑战


⊙ CCG举办中国西部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西班牙国别专场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回访欧亚 聚意发声”:CCG二十大后再启二轨外交人文往来之旅


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举办 聚焦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三十天三大洲七十场活动 CCG环球二轨外交重启面对面人文交流


⊙研判世界发展变局,应对全球危机——2022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全球化三十人圆桌举办 30位重磅专家谈中国与全球化发展


⊙习近平主席回信寄语CCG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


⊙ 【CCG报告合集


⊙【CCG全球名家对话合集】 


⊙【CCG新书发布合集】


⊙【CCG品牌论坛合集】


⊙已正式申请!看看这家智库如何持续推动中国加入CPTPP


⊙CCG新年贺信 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CCG名家对话视频年度精选(一)


⊙CCG名家对话视频年度精选(二)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全球化智库CCG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