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方新闻怎么做?教你用地理之“眼”挖特色新闻源!

杨旭 庖丁解news 2022-03-17

编者按:

本文作者是地理专业毕业生,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实践中,常常思考“地理”与“新闻”的“两下锅”问题。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具有很强的“跨界性”与“繁殖性”。学者形象地将地理学比喻为“母鸡”,“生出”众多地理分支学科之“蛋”,而它能否“生出”一枚“新闻地理学”之“蛋”呢?本期来和小牛一起走进中新社海南分社社长杨旭的“地理与新闻”世界。

首先看两条新闻:

甘肃探索“戈壁农业”破瓶颈 

冀成中西亚地区“菜篮子”

  中新社兰州(2017年)6月26日电 (记者 丁思)“我们有土地优势,甘肃有1亿多亩戈壁、1.8亿亩沙地、480万亩盐碱地,不用流转、不用征拆,远离污染源,建设成本低,光热资源丰富,最受大型龙头企业青睐。”甘肃省长唐仁健26日在兰州提出,现代农业方面,甘肃要把发展“戈壁农业”作为重要抓手,“戈壁农业”完全可以成为甘肃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创举。

    ……

  唐仁健还提出,处于内陆省份的甘肃,不沿边、不沿海,“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甘肃更好发挥通道优势、面向更大范围开拓市场提供了机遇。依托这一机遇,甘肃完全可以把河西走廊广阔的戈壁滩打造成西北乃至中亚、西亚、中东欧的“菜篮子”生产供应和装备制造产能合作基地。(节选)

海南南繁:走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

   中新社三亚4月14日电 题:海南南繁:走向世界的中国“种业硅谷”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海南三亚4月已是骄阳似火。63岁的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华泽田,脚穿雨靴在一片稻田里挥汗劳作。他脚下约60亩的稻田,是海南南繁育种核心区之一,生长着上万份水稻试验材料。
  “海南是南繁育种的黄金宝地。”88岁高龄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思维敏捷、身体健朗。“一般搞一个品种要八个世代,一年一代要八年。在三亚,三年就可以育出八个世代。”
  近十年的统计显示,由中国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总数的86%;由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育自南繁的占比超过九成。南繁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种业硅谷”。(节选)


这两条来自中国一南一北省份的新闻具有明显的“地理特质”和地理差异。


很多新闻具有一定的地理特质。这是由新闻“五要素”之一的Where决定的。Where,是新闻与地理建立关系的“天然桥梁”。新闻学定义,Where是新闻发生的地点。有时是一个“点”,有时是一个“区域”。笔者认为,Where的本质是地理位置或者是地理空间,其背后是地理环境。这一环境由自然和人文因素组成,或者是新闻事实产生的源头,或者是新闻事实产生的条件,或者是新闻事实产生的背景,从而对新闻事实的构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新闻活动。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规律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人文地理环境地域分异的基础。新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地理环境就会产生不同特色的新闻。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是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赞语。作为新闻记者,掌握一点地理学知识,对发现和挖掘新闻也是有帮助的。


▲图为出差航班上拍摄琼州海峡。(杨旭摄)



用地理之“眼”看新闻价值

笔者认为,新闻价值五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均与“地理”相关。


①地理之“眼”看时新性


时新性通俗说就是新闻发稿的快与慢。1936年6月,美国著名记者斯诺首次进入陕甘宁边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红军战士、边区政府和人民进行了详细采访,4、5个月后,斯诺回到北京(当时称北平),发出了大量报道,一年之后即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引起轰动。


斯诺为什么没有边采访边发稿?在那个年代,地理位置偏远和地理环境恶劣就是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代名词。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赴“红区”路途之艰辛、陕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形地貌、采访过程之不易等均有详细描写。可以想见,在信息传递靠邮寄的彼时,加上当时国民党的封锁,斯诺在中国的“西北角”很难将新闻稿件传递出来。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通讯和传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克服了传播过程中的地理障碍,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即使如此,还是要考虑新闻发生地所处的位置是否具备通讯和传播条件(如进入深山区、海洋采访),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如携带海事卫星电话等),避免影响新闻时效。


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时区对新闻时效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不再赘述。


图为2014年抗击超强台风“威马逊”,杨旭在搬运救灾物资。(骆云飞摄)
②地理之“眼”看重要性

复旦大学著名教授李良荣这样论述新闻的重要性:事件与当前社会生活以及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势必引起人们的关心,例如,政局的变动、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天气的显著变化、重大的灾害、疾病以及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的新动向等。与人们关系越密切,关系面越大,新闻价值也越高。


李教授所述“政局的变动、政治决策、战争、重大经济信息、重要科技发明”等与一个国家的首都、领土、疆界等政治地理元素相关。国家是政治地理单元,首都首先是政治中心,然后是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中心,是新闻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发散地。因此,首都往往是本国重要新闻机构的聚集地,外国重要新闻机构也会设立派出机构在此采集新闻。在首都发生的政局变化、政治经济决策等影响着国家的未来、国民的福祉以及国际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一个国家的首都是重要的新闻源。


同样的道理,地理尺度再小一些的省市自治区和重要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区等,其省会首府市府等也是重要的新闻源。


疆界领土纷争往往是战争的导火索,是新闻机构重点关注的地方,还由此产生了新闻业界的特殊称谓“战地记者”。


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与地缘政治关系密切。地缘政治是政治地理学概念。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地缘政治背景往往是新闻背景,运用得当则有利于提升新闻价值。


杨旭(右二)在海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村庄采访。(骆云飞摄)
③地理之“眼”看显著性

显著之人、显著之事、显著之地,是显著性所指内容。其中的显著之地,有的是自然“显著”,如名山大川;有的是人文“显著”,如知名建筑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是居住于该地区的人们为满足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


许多特殊地理景观具有显著性特征,有些还兼具重要性。例如,长江是中国的显著地理景观,上世纪60年代,我国在长江上建设第一座“文化产品”——武汉长江大桥,其新闻引起巨大轰动。从那时起至今,南京长江大桥、葛洲坝、三峡大坝、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生态保护等新闻层出不穷,均以“长江”为地理景观标志,从而受到广泛关注。


美国“9·11”恐怖袭击是与地理景观标志物相关的新闻。位于纽约曼哈顿的世贸中心为世界周知的地标性建筑,是一处著名的地理景观,其遭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闻价值不言而喻。


还有一些新闻,其不直接发生在某一知名地理景观标志物上,而是发生在这一标志物周边区域,同样引人注目。例如,发生在美国白宫周边的抗议活动、爆炸、车祸等新闻,因贴上了白宫“标签”而增加了附加值。


④地理之“眼”看接近性

新闻学所说的接近性,首先是地理区位上的接近,然后是受众心理上、情感上的接近。接近性的另一种内涵是利益的关联。南海,是海南省管辖的中国最大面积的海域,周边国家对南海关注度极高。海南分社采写、发出的南海海洋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新闻,受到南海周边国家媒体的持续关注,接近性使然。


⑤地理之“眼”看趣味性

趣味性不是猎奇和刺激的代名词,诲淫诲盗、荒诞离奇、低级庸俗的东西是新闻趣味性的误区。


趣味性是指新闻事实新奇有趣,富有知识性、人情味等。


与一些“硬邦邦”的新闻相比,风土人情、名山大川等“软”新闻,趣味性更强。不少神奇的动植物故事,自然地理现象如海市蜃楼,以及对一些地理之谜的探寻等等,是趣味新闻的良好素材。


图为2012年在西沙永兴岛采访三沙市成立大会。(骆云飞摄)



用地理之“眼”寻找新闻之源

关注区域地理资源中的“特有”新闻资源


说说“大熊猫新闻”。在世界上,提起大熊猫,人们都知道是“中国的”,如同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北极熊是北极的。而在中国,提起熊猫,人们会说是“四川的”。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栖息在四川、陕西、甘肃交界的大山中,栖息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种群数量的80%以上分布在四川境内。因此,在四川境内于1963年设立卧龙自然保护区对其及生态系统进行保护。1980年,又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大熊猫是生物地理圈中的珍品,“上苍”把它“赐”给了中国西南部大山中,这里便成为全球“大熊猫新闻”的源头。


这就是区域地理资源中一些“特有”元素往往是“特有”的新闻资源。


中国各省市区之间、世界各国以及跨行政区域而形成的各类文化区、经济区等,均各自具有独特的地理资源,这些“特有”元素包括动物、植物、地形地貌、河流、气象气候等自然元素,更包括经济、文化、宗教等社会各方面。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都是可挖掘的新闻资源。你发现了“特”之处,就能写出“特”新闻。


关注地理带中的“对应”新闻资源


一是自然地理带。如气候带、地震带、台风(飓风)活动带等,是新闻产生的地理条件,与新闻的“对应关系”非常明显。处于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带的中国东部地区,每年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产生连续的高温天气,“高温新闻”随之产生,成为“新闻四季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台风(飓风)常常带来灾害,产生灾害新闻。了解它们的地理分布,建立快速反应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既是传统媒体做好报道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


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最大的产业。不同气候带的农业和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的农业,有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这就是农业的纬度性差异、经度性差异和垂直性差异。本文开头所引用的中国一南一北省份农业新闻的地理差异便是因此产生。记者了解这种差异,便能采写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新闻。


二是人文地理带。著名的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由法国汉学家沙畹1913年提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均属人文地理带范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倡议,赋予“一带一路”全新的重要内涵,坚持把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举世瞩目,“一带一路”成为国际性新闻资源,备受中外媒体关注。


“中小尺度”的人文地理带更多,如一些文化带、城市群等,均是新闻源头,不再赘述。


▲图为杨旭在西沙群岛赵述岛采访。(钟新摄 )


关注因地理“圈”而结成的“利益圈”、“朋友圈”新闻资源


地球上的国家因各种需要,结成许多“圈子”。在这些“圈子”中,有因地理区位关系成为地缘政治关系而结成的“圈子”,如,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非洲联盟、美洲国家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欧洲联盟(欧盟)、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有以区域经济为纽带而结成的“圈子”,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石油输出国组织等;还有少数有影响力国家结成的小“圈子”,如八国集团(G8),二十国集团(G20)等。上述这些“圈子”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活动,牵动全球神经,涉及国家和人民利益,成为重要的新闻“圈”。

▲图为西沙群岛南海风光。(杨旭摄)



构建“新闻地理学”之浅见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很强的“跨界性”与“繁殖性”。有人形象地说,地理学是“母鸡”,已“生下”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军事地理学等诸多科学之“蛋”,能否与新闻学跨界“生出”一枚“新闻地理学”之“蛋”呢?


从目前研究成果看,“新闻地理学”的论著和论文比较少见。复旦大学出版社列出的“复旦新闻传播类优秀教材目录”中有70余部著作,没有一部“新闻地理学”方面的著作。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邵培仁教授研究媒介地理学成果颇丰,在其《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著作中,包含了新闻媒介和非新闻媒介与地理之关系的研究,新闻媒介部分只有“报刊地理”这一章的论述。邵培仁教授在本著作中列出的中外参考文献中,也没有与“新闻地理学”相关的著作和论文。由吴传钧、王恩涌、李润田等我国十几位地理学家主编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一套12册,有《中国边疆地理(海疆)》《中国民族地理》《中国政区地理》《中国社区地理》等,也未见有“新闻地理”。笔者曾委托同事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查询与“新闻地理学”相关的文献,未有收获。

为杨旭在西沙群岛赵述岛采访。(钟新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活动已越来越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之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运用自媒体手段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地理环境因素如何对本区域新闻活动产生深层次影响,新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如何呈现,新闻类别与地理区位的对应关系如何构建,进一步探讨中外新闻业的产生、发展、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新技术条件下媒体融合发展的地理起源与扩散,传统媒体是否会像恐龙一样消失等等,能够为“新闻地理学”研究提供丰富内容。笔者认为,“新闻地理学”应成为人类新闻活动与地理环境因素相互关系所形成的新闻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原载中国新闻社·业务通讯2019年第10期,略有删改

作者:杨旭

编辑:宋怡霄

推荐阅读:
禁!禁!禁!网名任性取,小心掉坑里!
主编被骂“养不起就别生”,媒体人还有资格生儿育女吗?
穷小子变主持“老炮”,传奇不过拉里·金!
三招助你两会“云采访”更出彩!
西藏过节=唱歌跳舞?别错过这些节日新闻“彩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