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帖】王依凝:人大知产上岸经验

小石桥桥 这里是小石桥
2024-09-06

作者简介
王依凝
国际法学院2018级



写在前面的话:


将成绩放在开头,意在提醒有意从本文汲取经验的读者知我强项,更重要的是知我弱项。我会尽量全面、如实地介绍过去一年的备考经历,但毕竟横向比较下我算不上今年的高分选手,因此希望各位在阅读本文的过程中对我所分享的任何经验方法保持批判态度。
在此强烈推荐大家阅读经验帖“我与知识产权法结缘——2021人大法学考研402分心路历程”(“知行法学”公众号搜索可得),402师姐的经验在我备考的整个过程中有形或无形地提供了巨大帮助,相信该帖也能为更多人带来启发。
 


一、个人情况介绍

本人是浙江考生,高中曾选考政治(帮助不大),本科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专业课成绩中等,除知产出于兴趣另选修过一些课程外,其他专业课基础比较薄弱,几无考研优势。此外,由于我们班的培养方案中包含大量英语授课的法学课程,导致我虽然主观缺乏英语学习热情,本科期间也从未完全脱离英语学习环境。
由于一开始的心理预期就放得很低,我报考知产完全出于兴趣,几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实力和专业竞争程度(上岸意愿强烈的同学在择校择专业时请务必更加谨慎)。考研初试应用法选考民法、刑法、知产。
挑战一年两考(考研+法考)失败——客观题擦线,主观题弃考。今年法考时间会否受疫情影响尚不可知,本科基础像我一样不够扎实的同学在决定今年考试目标时可以多纠结一下。但两考同时过关绝非无法实现,一年一考还是两考终究是个人选择问题,关键在于做出决定后应尽早做实规划并踏踏实实付诸实施,具体的两考指导与成功经验请参考其他经验帖。
 

二、初试经验分享

(一)时间规划

1. 总体时间规划
① 2月初—6月初:
理论法一轮先导课 + 二轮强化(精读课本 & 配套课程 & 思维导图整理)
大三下专业课与考研六四分
② 6月中旬—10月初:
理论法二轮收尾 + 应用法一轮(精读课本 & 配套课程 & 思维导图整理)
9月以前法考与考研五五分,法考延期后,重心完全放在考研上,仅在晚上回寝后安排一小时法考复习(毫无意义,法大同学还是不要指望在宿舍自习了)
③ 10月中旬—初试:
理论法三轮(背诵 & 法理知识体系整理 & 答题框架整理)+ 应用法二轮(理解记忆 & 答题框架整理)+ 考前模拟
2. 每日时间规划
以客观题为界,此前每日学习时长(仅指考研学习)维持在6—10小时,此后每日学习时长保持在12—14小时(当然,其中的有效学习时间可能只有80%),每周休息周六半天。每天最多同时安排三门专业课与两门公共课。
列举学习时长是想提醒大家:保证每天一定时长的学习是必要的,即使初试备考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没有大块时间的阅读琢磨很难真正摄入知识;但一味追求时长不注重每分钟的质量则显然本末倒置,必须承认在过去一年我也经常落入追求时长优越反致效率低下的境地,这大概也是我总“感觉状态不好”的主要原因。
回顾我的备考经历,可以为大家提供以下建议:①尽量保证短时间(2小时以内)学习任务不中断;②在长时间(2—4小时)学习计划中主动插入2—3个5—10分钟的“放风时间”以调整状态;③在感到疲倦甚至完全无法摄入时及时中止手头任务,换做其他较为轻松的学习任务如背单词、听公共课技巧课等或干脆提前休息;④结合每轮学习进度与个人学习能力规划每天学习任务,以此为尺设定每天最低学习时长。另外,我一直以来都是没有午睡习惯的,只会在上下午感到困顿的时候立马合书趴上10—20分钟,通常就足以恢复精神,有午睡习惯的同学也不建议回寝躺床上睡,毕竟真的很容易一睡不起。

(二)学习工具

1. 自习软件
对于自制力不足的考研人(说的是我)来说,一个能够沉浸式学习的自习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就我个人而言,学校或图书馆必须是首选,因此自六月起我就驻扎在了学校逸夫楼,一直没挪过窝。
当然,不论在校还是在家,摆烂的方法无穷尽,因此戒掉手机是首要的。我一开始尝试过把手机丢在寝室不带出门,但不带手机终究有点不便,因此自6月起我都是使用手机上的自习软件达到戒手机目的的。类似的app有很多,简单的如番茄钟,我用的是比较花里胡哨但确实蛮好用的“CoStudy虚拟自习室”,除了锁机、中途休息等实用功能外,还实现了我和朋友远程排排坐一起备考的愿望,有类似需求的同学不妨探索一番。
 
(“CoStudy虚拟自习室”app教室界面截图)

2. 思维导图
过去一年我比较依赖思维导图,除宪法外每门专业课我都做了与教材或笔记配套的或详或略的思维导图,该工具对于需要理解性记忆的科目如法理及应用法,或在归纳总结答题思路时很有帮助。思维导图可以手画也可以选择软件制作,由于我喜欢不断补充修改原版导图,因此选择在电脑上整理,相关软件很多,大家可以自行对比,我常用也比较推荐的是“XMind”。
对于如何制作与使用“XMind”思维导图,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点技巧:①免费版功能足够用,但我在某宝上买了付费版(这是可以说的嘛),方便在笔记旁插入法文本与文献的截图;②善用标记功能。我的所有导图都采用一套标记体系,例如“红旗”标注重点、“红心”标注必背、“拇指”标注答题技巧等,软件包含标记检索功能,到后期复习时会很方便;③时时更新整理。我的思维导图更像是具有逻辑性的完备笔记,基本上只要时间来得及,每一轮复习我都会进行不断的修改、更新。使用思维导图是为直观呈现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及对各知识点之间链接的思考,因此第一轮做出的成果往往只是无用的知识点甚至教材标题的罗列,但这一步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经过一遍遍阅读、思考、整理,它才能随着我们理解的加深臻于完善并逐渐具有实用性,例如我前后整理了四版知产的思维导图,复试备考时我几乎可以实现只看思维导图复习。
但也提醒像我一样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同学,不要过于在意笔记或思维导图的内容是否完善、排版是否精致,事实上我在民法导图的整理上就做了许多无用功,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尤其是像民法这种大头),考研期间多考虑性价比或及时止损十分关键。
3. 微信
微信主要想安利一个很久之前发现的实用功能:通过“面对面建群”建立只有一个人的群聊,置顶后能够作为备忘录或文件夹使用。考研期间我设置了多个“备忘录”分门别类地存放各科学习资料、相关链接及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和问题,比较清晰不易混淆,同时用大家最常用的软件记录比较醒目不容易遗忘。

(三)学习意识

这一部分实际上是我初试后回顾这一年经验教训的产物,总结了三种对于我备考甚至往后学习都至关重要的学习态度,其中也包含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方法论,对于难以入门的同学或许能有所帮助。
1. 目的意识
从字面理解,目的意识要求我随时提醒自己完成当下的学习任务意图达成的目标,例如在一轮阶段看书时我需要时常提醒自己“不用赶时间,这一遍的任务是读懂大概,尽量提出问题”,因此在遇到只需要背诵或难以理解的段落时我都不会过多停留,因为那是我安排在之后完成的任务。刻意提醒是为帮助我保持清醒,不致于拖泥带水。
随时提醒每阶段任务的前提是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主动做好长短期规划有助于把握自己的学习节奏,防止到了后期手忙脚乱。从短期来看,至少需要每天坐到书桌前时,一天的学习安排都已一清二楚;往远了说,对于下个周乃至下个月的具体安排也应心中有数,可以以周打卡、月总结的方式反映学习进度并对下个周期进行规划;延伸至整个备考过程,由于人大学硕要求同时备考八门课程(6+2),尤其一战考生,对于每门科目每一阶段的学习目标与完成所需时间、八门课程的轻重缓急、时间分配等提前做好功课也是很有必要的。
2. 问题意识
提问不是目的,但它通常是主动思考的外在表现因此值得强调,并且提问、尝试解答与反复追问的过程本身也在刺激思考。实话说,直到备考初期我都存在提问障碍或者说思考不深入的问题,对此我的训练方式是尽量放缓阅读速度,鼓励自己提问(当你需要读懂每一行字的时候问题就会源源不断产生了)。当我对某一门课还知之甚少的时候,提出的问题可能毫无价值甚至只是抠字眼的误读,但所有问题及当下对该问题的看法我都会标注在一旁。实际上,除一些学科基础及重热点问题之外,我也不执着于追求问题的“正解”,重要的是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会将新的看法与追问补充在原先的标记旁
我始终认为,无解大多源于我的无知,但比起搜寻构成“正解”的未知材料,锻炼自己提取已知知识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对现阶段的我来说更加重要,并且从复试的经验来看,一些看似超出能力范围的问题往往只需要从某个不起眼的基础知识向下深挖几层就能窥得答案。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准备初试的几个月里,“建筑作品”存在的必要性一直是我心里的一个疙瘩,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推翻又重建了许多次,直到复试阶段无意中阅读了两篇文献才终于拨云见日,但正是对这个小问题的思考无形中加深了我对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的分野、作品类型化、作品复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理解。
3. 体系意识
将零散的知识点以各种逻辑关系合理布局在同一网络是二轮时需要追求的目标,概因发掘知识点之间跨章节乃至跨学科的潜在联系只有建立在对它们已足够理解的基础上。从应试的角度来讲,体系化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延伸相关知识点、拓宽论述渠道,更重要的是体系化本身就构成了论述的层次性,典型的如知产中借助作品类型体系分析某新兴事物性质是需首先判断其作品性,(如满足作品构成条件)其次分析其是否符合某一法定作品类型的构成要求……

 

(知产公共传播权体系整理) 

(四)公共课备考经验

1. 英语

① 备考材料:

红宝书(“不背单词”app)、新东方考研英语词汇、考研英语近十年真题、周思成作文全程班&冲刺班、唐迟阅读技巧课

② 备考规划:

3月初—初试:保持每日背单词的习惯,三轮时有因时间紧张中断背单词近一个月

9月初—10月中旬:学习唐迟阅读技巧课,并配合唐迟真题讲解练习近十年阅读真题

10月中旬—11月底:学习周思成作文全程班课程

12月初—初试:学习周思成作文冲刺班课程,考前模拟训练英语作文及近十年真题

③ 备考策略:

考研英语的难度可能略高于英语四级(对四级印象也不深了),对自己英语应试能力缺乏认知的同学建议提前取近三年真题进行模拟(因为连续几年的难度会有起伏,只挑一年可能会对自己的实力产生误认),确定当下的水准与需要加强的题型,之后除定期练习保持英语做题手感外对弱项进行针对性训练。此处强调英语真题的重要性,反复琢磨就已足够,我也买过一些模拟题,但质量与真题相差很大,训练起来作用不大。

单词是所有题型得分的基础,考研期间应养成背单词的好习惯。一般来说,选定一本比较热门的单词书反复记忆即可,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围绕历年真题(阅读、作文)青睐的话题适当补充,一些考研公众号往往会专门整理相关话题词汇。背单词选择自己习惯的方式就行,手写单词本的效果可能会优于使用电子词典背诵。

完型是大部分人的弱项,加上每小题分值不大,通常不会拉开太大差距。此外相较于其他题型,完型缺少对症的提升方法,专项训练的性价比不高,除非其他题型都没有提升空间了,不然不建议花过多心思在这里,同时也建议在考场上将完型放在最后几步完成,完型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之后做题的心态。

但完型的训练仍然是必要的,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复盘与归因。对我来说,完型错误的原因有两类:一类是考察的词组词汇未掌握(这通常是完型正确率低、训练没有效果的主要原因),这类错误对解析中提到的易混词汇及时积累、反复记忆即可;另一类则是出于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偏差,搞错了句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类问题则需要加强英语阅读能力的训练或单纯长难句的翻译训练,这都可以与阅读、翻译等其他题型同步练习。

考研英语阅读有比较对症的提升方法。我是跟着唐迟老师的阅读逻辑课训练的,对于真题正确率提升是有效果的。但唐迟老师的方法注重对文章写作逻辑与真题出题逻辑的分析,因此建立在看得懂文章的基础上,在翻译上存在较大障碍的同学还是需要勤背单词并另外学习一些翻译课程。

七选三、排序等题型我也曾听过宋逸轩老师的课程,老师也教了一些听上去不错的提升方法,但我因为听到的时候太晚就没有实践过。由于这类题型一步错步步错的特殊性,再加上历年真题在这里设置的难度不一,也建议大家尽早在时间没那么紧张的时候掌握做题技巧。

翻译我训练得少,应该得分也不高。除了日常提升单词量外,可以学习一些长难句翻译课程(我也只听过宋逸轩老师的一两节课,没有亲身实践过),平时也要抓住一切机会多看多翻英语文章。

作文是我一直以来都很发憷的题型,在这里给大家强烈推荐周思成的作文课。他也会讲授作文模板,但他提供的大小作文模板应用起来会比较灵活,由于需要一定程度的自行发挥,在考场上不会给人生搬硬套的感觉。我在考前两个月才开始整理自己的作文模板,用真题和模拟题套用训练了几次就心中很有底了。并且周思成老师的押题也很绝(咳咳),但毕竟不能仅指望押题,考前整理自己的模板和充分模拟是非常有必要的

此外,书写对于作文印象分的重要性就不需要再强调啦,在书写工整性上缺乏信心的朋友可以尽早购入一些字帖进行每日训练。


(根据周思成作文课整理的作文模板)

2. 政治

① 备考材料:

听课:徐涛核心考案

刷题: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冲刺4套卷& 8套卷、微信小程序“灯塔考研政治题库”

背诵:腿姐冲刺背诵手册、腿姐冲刺班&押题班、微信公众号(“研途可期”、“梦回声”、“枯藤看天下”)整理冲刺背诵讲义

② 备考规划:

8月初—9月初:徐涛核心考案配套课程

9月初—12月中旬:刷题

11月初—初试:腿姐带背+考前冲刺背诵

③ 备考策略:

尽管9月后我就没有再翻开过《核心考案》,但依然很推荐以徐涛老师的强化课程入门,尤其在马原这部分老师讲解的非常透彻,之后做题、背诵时会很省力。

刷题阶段我也做了肖秀荣老师的1000题,但里面有很多题的价值不高,做完1000题再看其他老师的模拟题会很受打击。之后几个月我都在通过微信小程序“灯塔考研政治题库” 刷题,类似的物美价廉小程序也有很多,通常都会包含历年真题和市面上所有考研政治名师的模拟题。我一般会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刷题,整理易错知识点进行单独记忆。对于肖四、肖八等需要特别重视的模拟卷,可以在诸如“枯藤看天下”等考研公众号下载整理的知识点合集专门记忆。

我的政治分数不高的原因之一是背的太晚导致不够熟练,尽管被告知只需要紧跟肖老师步伐即可,但从今年的情况来看只背肖四肖八或者说时间仓促的情况下干背答案的下场通常并不好看,简言之肖四肖八必背,但必须梳理其答案重点与论述逻辑,这里推荐“研途可期”公众号整理的冲刺背诵讲义,相较于肖四肖八原题解更具逻辑性,同时糅合了腿姐押题的内容,背起来更多更放心!依然以我为鉴,提醒政治素养或背诵能力略有缺憾的同学尽早规划尽早背诵,冲刺阶段专业课的背诵压力也是极大的,背不背的熟不说,焦头烂额也很影响临考心态。

(五)专业课备考经验

几乎每一专业课科目备考我都会强调形成基础知识体系与总结答题框架的重要性,尤其后者在理论法提分上所起的作用非常突出,在这一方面,我得益于知行法学自成体系的教学与自编讲义良多,基本上全盘继承了师兄师姐成熟的理论体系与论述框架,使我踏踏实实地走了一条“捷径”。

1. 民法

① 备考材料:

法文本、王利民主编《民法》蓝皮教材(第八版)、知行法学民法讲义、钟秀勇民法精讲

② 备考策略:

民法是我所有专业课中基础最薄弱、花费时间最长(自习app记录显示民法备考用时是其他用时的二到三倍)、成效最不明显的科目,足以证明我的备考方式肯定是存在问题的。从我获得的教训出发,唯一能提示大家的就是复习民法一定一定要勇于避轻就重,想要面面俱到甚至平均用力难以实现并且完全没有必要。

2. 刑法

① 备考材料:

法文本、张明楷《刑法学》(第六版)、知行法学刑法课程(含讲义)、柏浪涛刑法精讲

② 备考策略:

刑法我是完全跟着知行刑法课程走的,刑法师姐在基础知识之上做了拔高,且补充了较多理论争议,总的来说学理性会更强,因此为满足可能出现的案例分析的实用性需求,我也补充学习了柏浪涛老师的一些分析方法。此外,刑法要求的知识点数量及理解难度不亚于民法,因此到了后期也要注重有的放矢,尤其可以对近期热点及人大老师研究重心多多关注。

3. 知产

① 备考材料:

法文本、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五版)、李琛《知识产权法关键词》、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知行法学知产讲义

② 备考策略:

知产属于初试中出题比较仁慈的科目,自我感觉初试的考察深度不及民刑(也不必然,有时也会突袭难题),因此掌握课本内容最为关键,通常来说只需要吃透四部法律法文本、刘春田老师主编教材与《知识产权法关键词》,两书唯一的缺憾在于出版较早,因此很多知识点未更新(今年已有刘春田主编新版蓝皮教材出版),基于此需要多看多研究四法法条,并推荐以《知识产权法教程》作为两书的补充,学习本书要格外注意其中的修法相关内容及其案例分析方法,并且应当注意到王迁老师在某些观点上与人大老师存在较大差异,答题时尽量以后者为先

知产的知识点本身没有民刑那么庞杂,在熟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热点问题稍加挖掘(例如近几年真题就对三法修法内容明显青睐),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拓展阅读人大诸位老师近几年的文章。

4. 法理

① 备考材料:

朱景文主编《法理学》蓝皮教材(第三版)、知行法学法理课程(含讲义)、历年真题及详解

② 备考策略:

不论从理解还是应试的角度出发,法理学都可能是六门专业课中要求最高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门必须达到融会贯通才能上场的科目。基于此,法理学备考的关键在于二轮:

精读课本,夯实基础。得益于机构的理论法课程,我也算建立了较为牢固的法理学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读蓝皮课本的收获是远远大于一轮时初读课本的。精读法理学课本时完全可以以咬文嚼字要求自己,除理解文本内容外,提取、总结其间的论述逻辑对于后期背诵与梳理答题思路的帮助极大,毕竟记忆法理学很难完全依靠重复。


(法理“第一章 法的概念”思维导图)

回顾历年真题可以发现,对法理学的考察通常不会止于某一个或某章的知识点,因此有必要以一个更为融通的视野构建法理学知识体系从宏观来看,应当首先采取“法之上”(法哲学)、“法之内”(法实证论)、“法之外”(法社会学)进行重构,构思答题思路的第一步也必须分别从上述三方面加以考虑、抓取所有能扣题的知识点。从微观来看,有必要深究每个知识点从内部展开的论述逻辑,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合理的逻辑关联。作为答题构思的第二步与第三步,即将已抓取的知识点以合适的逻辑关系重组,并全面、清晰地论述各知识点的具体内容。此外,对于一些几乎在答题时不可或缺的重要概念如“法治”,有必要对其延伸知识点网络进行专题梳理,节约在考场上组织答案的时间。


(围绕“法治”整理的答题思路)

时间再不充裕,法理学的考前模拟都不可省略。我直到临考前三天才进行模拟,写完一题就发现不妙,因为法理学答题容易向外延伸(并且容易说废话),如果不有心把控时间,很容易超出70分钟,挤占剩余科目的答题时间。

5. 宪法

① 备考材料:

法文本、许崇德、胡锦光主编《宪法》蓝皮教材(第六版)、胡锦光、韩大元《中国宪法》(第四版)、知行法学宪法课程(含讲义)、白斌理论法宝典

② 备考策略:

宪法与法律史是唯二两门有可能交出白卷的科目,因此备考的最低要求就是背无遗漏且足够熟练,我的建议是两门课都尽早进入三轮背诵,至迟不要晚于十月中旬,不然很难保证熟练度。除必须将一些只需要阐述具体内容的知识点如国家机关专题烂熟于心外,宪法考题中仍保留了一些考察更具主观性的部分,例如基本权利分析、合宪性审查等专题。应对此类硬骨头的策略,仍精读两书相关部分加深理解为主(基本权利部分可以选择《中国宪法》中习题模拟、揣摩),同时仍有必要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知识点论述逻辑,总结自己的答题思路


(宪法基本权利分析七步法答题框架)


6. 法律史

① 备考材料:

曾宪义、赵晓耕主编《中国法律史》(第六版)、知行法学法律史课程(含讲义)、历年真题及详解

② 备考策略:

再次强调熟练记忆在法律史备考中的关键性,由于法律史几无热点一说,并且往年也曾出现非常令人意想不到的题目,甚至课本中某个犄角旮旯的概念也可能被单独考察,因此从开始背诵起就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但法律史的背诵与答题也存在一些技巧:①除以各朝代立法指导思想为中心,整理课本本身的横向知识点体系外,对诸如法律形式、司法机关等重要专题进行纵向知识体系的对比整理也很有必要(纵向考察本身也是真题中已经出现的考察方式);②参考历年真题及详解,总结实用答题模板,力求包含对制度内容的具体阐述,并且能从多角度进行主观评价。参考历年真题及详解,总结使用答题模板,三轮时以各名词或制度代入该答题思路进行模拟训练。答题模板力求至少包含对制度内容的具体阐述及从多角度展开的主观评价两部分。

 
三、复试经验分享

由于初试时身体不争气,考完后对于进复试没有抱多大希望,出分前除了间歇性练习口语外没有做其他复试准备,直到出分隔天才马不停蹄地开始知产“复健”,因此复试阶段总备考时间为一个月,每天学习时长在9—11小时,但由于久违地在家备考,再加上精神极度紧绷,有效学习时间可能还不到60%。因此建议哪怕对进复试只抱有一丝希望的同学也不要坐等出分才着急忙慌地开始准备,浪费出分前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是很可惜的,至少可以重新温习课本、笔记或练习英语口语,既能保持一定的学习状态,也能缓解等分的焦虑情绪。

(一) 专业课备考经验

1. 备考材料

法文本、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五版)、李琛《知识产权法关键词》、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第七版)、崔国斌《著作权法原理与案例》、初试思维导图、论文若干

2. 备考规划

2.25—3.5:重读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第五版)、李琛《知识产权法关键词》

3.5—3.20:熟悉中英文版法文本(含国际条约)+ 阅读文献

3.21—3.26:记忆法文本及思维导图

3. 备考策略

从笔面试的具体考察内容来看,知产复试的考察范围除增加国际条约的相关内容外变动不大,考察难度上更加重视论述全面性(细节化)与体系性,因此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仍然是王道,在此基础上再针对重点热点进行理论性知识与内容细节的补充

复试阶段仍有必要安排充足时间再次仔细阅读《知识产权法》及《知识产权法关键词》,此外也需要掌握包括司法解释、主要国际条约在内的法文本的内容(国际条约需要特别关注其开创性规定及其对国内法的影响),尤其需要熟悉四部法律每一条款的具体表述及近几次修法内容的对比

拓展阅读途径包括王迁、崔国斌、吴汉东等学者的专著、论文、典型案例等。这里主要介绍论文阅读:在论文来源上,我首先阅读了人大知产教研室诸位老师近五年的多数论文,此外根据师兄师姐的建议,并结合自己阅读课本时产生的问题等归纳了十几个大小重热点专题,每个专题挑选了了1—3篇论文,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补充与深入。

而在论文阅读方法上,我实际也处于摸索阶段,目前能提供的建议是①对文章论点、论据、反对观点等采用不同方式标注,使文章主旨突出;②明确此时阅读论文的目标在于适度拓展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因此对论述过程不需要太过纠结,通过首先关注文章摘要、标题及结论部分的方式尽量提高论文阅读效率,知其大小结论及基本逻辑关系使自己的论述体系得以完善即可;③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及时记录、整理论文阅读收获,不然很大概率只是看了个热闹。

 
(针对知产某篇论文整理的思维导图,
小方框内截取了文章相关论述方便回忆)

(二) 英语备考经验

1. 备考材料

周思成系统口语班第三季、ChinaDaily、法律英语翻译学习网站

2. 备考规划

1月下旬—2月底:周思成系统口语班第三季:考研复试指导

3.8—3.25:英语面试模拟+法律英语单词

3. 备考策略

由于人大近两年复试英语部分的考察方式并不相同,在备考时需要做多方面准备。因为我的准备时间并不充裕(以及比较排斥英语写作),我没有特别准备出现可能性不大的英语写作。口语部分则主要从三个方向练习:

根据周思成口语班授课内容对可能被提问的基础问题如自我介绍、读研原因等撰写符合自身情况的答题素材并记忆,大约准备了十几个话题。

由于2021年别出心裁地考察了法律英语,于是通过法律英语学习网站、法律英语教材、国际条约文本等搜集了百余个常用术语记忆。


(戳上方二维码进入法律英语学习网站~)

我有幸找到了两位非常靠谱的小伙伴进行模拟面试(在此叩谢璨璨与姚老师帮助哑巴·王重拾开口说英语的乐趣与信心),虽然这一步对于和我一样口语弱项的人来说比较折磨,但充分模拟是必需的,一则积累面试常用话术,找到适合自己的回答套路,最终目的都是提高组织与表达的流利度;二则熟悉面试模式与流程,不致于在考场上过于焦虑紧绷。由于不确定今年考察的具体方式,我们选取了一些时下热门话题的英语短文进行了朗读、翻译、互相提问、作答及评价等多种方式的练习,直到考前每天尽量保持了一小时的训练量。

我最终的面试成绩有幸远超自己估计的结果,仔细回顾我的面试经历,总结了以下三点提示:①作答流利、清晰(不苛求准确)。尽量克制像呃、嗯等口癖的出现,可以通过放慢语速、增加连接词等方式让大脑跟上嘴;呈现观点时需要有一定逻辑,这要求在打草稿时不仅记录关键词,也要快速梳理说理层次、设计论述方式。②言之有物(不苛求新颖)。尽管复试英语并不以表述的具体内容论成败,但直入主题并且呈现丰富而具体的观点能够增加吸引考官的临场感;③今年虽然没有专门考察法律英语的环节,但就我的面试情况来看,掌握常用法律英语术语也构成一定优势(实际上与我同组面试的考试在法律英语部分的表现都很出彩)。

 
四、重要提醒
(一)良好作息,保重身体

这一点上我恐怕是最典型的反面教材,整一年我的三餐、作息都很不规律,偏偏初试时间几乎是北京最冷的时候,因此熬到考前终于生病,在考场上也吃了不小的苦头。考研是一场漫长又艰苦的战役,越临近考试越需要健康的身心状态支撑,折磨身体除了感动自己无济于事,尤其独自备考的考生更需要好好照顾自己。

但临考阶段毕竟紧张,我们也无法保证绝不会出现意外状况,尤其在身体不争气的情况下,除了应积极寻求外部帮助争取将对考试的影响降到最低外,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尽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镇静,坚持到应用法交卷,只要把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地呈现出来,这一年就没有被辜负。

(二)调整心态,与焦虑作伴

我是一个极容易变得过度焦虑的人,在如何缓解焦虑情绪上可能也有一些发言权,对此我的认知是:

做好充足准备是根治焦虑的唯一办法,因此在准备阶段尽量把视线从终极目标上转移到眼前的小目标上来,例如从纠结最终考不考得上转变为紧张这个周能不能把思维导图整理完,这样做拖后腿的过度焦虑往往就能减轻为适度的动力;每个周期紧张每个阶段的周期,每个阶段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准备充分让心中有底气,到了场上通常也不会紧张到掉链子(因为链子已经被焊死了!)。

找到适合自己的情绪出口,长久积蓄情绪有一日也会决堤。每个人都有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比如我倾向于绕校园散步或记日记。并且在此之上,通过与外界或与自己对话的形式挖掘情绪产生的源头,给自己列出解决方案并一步步做出尝试,多数情况下比单纯纾解一时的情绪更加有效。在此也非常感谢几位班主任师兄师姐不仅全程督导我的学习状况,还得日常接受我崩心态小作文的骚扰……

(三)忍受孤独,积极寻求外部支持

在我看来,考研是一段注定只能一人走过的道路,你的家人、朋友或是伴侣其实都无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甚至不能理解你身处其中的感受,我们需要做的是始终关注与照顾自己的一切状况,并且一路保持主动性——主动寻找确定方向,主动摸索开辟道路,主动迈进行至终点。

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难免跌跌撞撞,因此我们并不耻于向外求助。“如何考研”这门课程我直到考试前夕都还在学习,幸运的是一路上有诸多的师兄师姐指引少走许多弯路;也有幸先后遇到三两合拍的研友能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给予彼此鼓励;最能使我心中产生源源不断动力的,莫过于远方家人的支持与守护,及亲如家人的密友一直以来的陪伴。

 


写在最后:

复试结束的那天,我的心情怅然而感动,我意识到不论今年能否圆梦,那个享受学习的自己都已失而复归,这已经是我今年最大的收获。最后将我很喜欢的一段话送给即将启程或已经跋涉在路上的读者:

“去那么远没问题么?”

“没问题。道路笔直畅通无阻,太阳又没下山,油箱满满的。”

祝愿各位都能坚定且愉悦地行至终点,觅得曙光。


(想给经验帖作者本人赞赏的可戳上方二维码~)
 

责任编辑:桥麦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这里是小石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