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验帖】张于晨:一些同样值得被记录的经历

小石桥桥 这里是小石桥 2024-07-01




作者简介

张于晨


法学院19级本科生

偶尔遭受生活暴击

絮絮叨叨充满表达欲





写在前面的话:

非常意外可以收到小石桥的约稿!作为桥桥的四年忠实老粉,基本上拜读了公众号上的每一篇经验帖。最开始小编给我定的主题其实是“个人简历提升”,但其实这个领域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前辈和小伙伴贡献了宝贵的经验,从单个具体科目的备考经验至“入学—升学”的整体规划,大家基本都可以从已有的经验帖中得到答案。

而另一面是,很少有朋友会愿意上公众号谈一谈那些无法写入简历中的失败经历,毕竟失败事迹多少有些难以启齿,且由于失败的原因千奇百怪,或许没有成功的经验那么具有参照性。

但作为一个脸皮比较厚的老狗,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我还是希望来分享一些自己的失败经历。希望可以从中带给大家一些启发,顺便缓解一下常年弥漫在法大的焦虑情绪。




目录

一、创新项目头号分母选手

二、模拟法庭屡次落选选手

三、实习海投面试尬场选手



       

大一入学以来,通过从师兄师姐处取经及与同级同学唠嗑,我大致归纳出了一条为法大多数朋友们认同的六边形“好学生”模型(当然不一定准确):

1)在学业成绩上名列前茅,拿到诸如校奖、江奖、国奖等奖学金;

2)在社团及志愿活动中积极表现,留任成为学生组织或社团的负责人;

3)在竞赛活动中表现亮眼,取得若干模法、建模、商赛等比赛的佳绩;

4)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心得,发表论文、拿下国创市创及“学术十星”;

5)在法学实践上经验丰富,拥有多段外所、红圈所、精品所长期实习;

6)成功保入或申请到国内外各大名校,或直接斩获令人心动的工作offer,从此迈向“人生新巅峰”。

暂且不论这个模型的合理性,反正当时初入法大的我为了尽可能将自己嵌入这个模型当中,开始尝试前文所提及的绝大多数事情。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理想与现实之前的差距,认识到失败、出糗或许才是常态:

一、创新项目头号分母选手

在法大,基本身边同学或多或少都会参加一次国创/市创项目申报,我也不例外,虽然法学院不会因为创新创业项目加保研分,但这总还是一个值得写入简历的好经历。我一共参加过四次国创/市创项目申报,均以“不予立项”告终(希望可以安慰到之前同样没有被立项的朋友们哈哈)。

在和小伙伴们复盘之前的申报过程后,我大致总结出如下四点教训:

其一是小组合作的效率问题。项目申报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小组讨论及分工合作,而在最初试水市创/国创的申报的时候,我只是依样画葫芦地召集大家去逸夫木地板讨论,却根本没有确定好每期的讨论主题及会前应搜集的材料内容,这就导致实际讨论时效率低下,且难以获得有效成果。为了提高效率,在之后的几次申报中,我尝试预先对小组讨论的主题、目标及具体任务进行规划,如本周五六大后预计花半个小时共同确定项目选题,围绕此目标,建议小组成员在讨论前各自搜集两个以上题材,并将相关选题理由至少提前一天发在讨论群中供大家事先浏览,这样在集中讨论时就可直接就数个选题进行对比选择,无须因相互熟悉题材等浪费时间。

其二是申报书的撰写问题。尽管答辩时评委老师可能只会快速翻阅几下厚厚一沓申报书,但不能因此轻视申报书的撰写工作;最极端的例子,20年春季因疫情影响取消了答辩环节,国创项目直接按照申报书评分决定是否立项。对于申报书写作,首先最基本的就是符合学术规范,如参考文献要按照引用规则进行填写,不要直接复制知网上的引用链接;其次,在保证行文逻辑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穿插辅助论证的图表,如在涉及新旧法对比时,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突出修改之处;再次,在项目保障条件部分,尽可能突出成员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特质,如学业成绩优异(对应专业基础扎实)、曾参与xx科研项目(对应研究经验丰富)等,而不用列举太多关联性较弱的社团经历或兴趣爱好;最后,不要忽视格式问题,如数字、英文部分字体应调整为Times New Roman等。

其三是如何答辩的问题。通过向过往立项的好朋友们取经,答辩首先应做到的是有所取舍,即无须将申报书中的冗长篇幅都搬上答辩PPT,而仅需围绕项目主题、研究思路(前期准备)、后续落实计划等进行简明扼要地阐述。其次,可以通过适当创新答辩形式、举点新颖的例子,给评委老师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为了突出研究标的耗费之高,可以说句诸如“A每年所需投资数额为xxx亿元,法大每年科研经费为xx元,在小小的A上的花销竟然是法大经费的xx倍”的小笑话,当然重点还是清楚论述项目内容,不要为了创造幽默而失去逻辑。

其四是选题的问题。选题的原则大致可归纳为切口小、题材或视角新、研究可行性高。但是在追求题材新这一点上,也需要考虑到撞题风险。以我自己为例,我其中一次申报选择的题材为盲盒市场监管,因为当年上海市刚好出台了盲盒经营指引,且盲盒市场一片大热;在选题初期,指导老师就提示了我们撞题的可能性,当时我们还自信自己一定可以脱颖而出。但不幸的是,在答辩阶段多组选择盲盒主题且最终仅有一组获得立项资格的情况下,我们又一次成为了分母。所以如果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竞争,或许可以避开当下太过热门的题材。

在最后一次国创申报结果出来后,我陷入了长时间的自我怀疑中,因为感觉已经尽可能地避免了之前踩过的雷+借鉴了过往很多成功立项朋友的经验,却还是没有得到正面的反馈,加之当时已经是大三下,也没有机会可以让我再度尝试。但是当时的项目指导张钦昱老师给我的邮件回信,重新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勇气,老师告诉我,付出本就不一定会取得账面上的回报,但过程中自己能力的提升确是可以实在感受到的,后者从长远来看比创新项目立项更具意义。




二、模拟法庭屡次落选选手

在法大,很多时候因为僧多粥少,导致大家往往需要通过层层选拔才得以获得模拟法庭的参赛机会。我自己曾参加过好几个模拟法庭的选拔,且多数未获入选。结合当时自己的翻车实录,给大家列举一些值得注意之处。

其一为熟悉案卷,尽可能做到脱稿陈述。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过全模班的选拔,在面试环节,每人需要选择辩护或公诉一方进行一分钟的观点陈述。在准备面试时,我仅是起草并读熟了几百字非常书面化的辩护意见,没有完全熟悉案卷材料,甚至没有记下主要时间线和人物名,这就导致在面试过程中,师兄师姐突然提出放下材料脱稿陈述的要求时,我直接陷入懵圈状态,磕磕绊绊、不知所云,最后直接泪洒面试现场,完美演绎了模拟法庭竞技选手的反面教材。此后再遇到类似选拔时,我都会预先背诵案卷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并尝试对着空气陈述自己的观点,寻找可以让评委清楚接收信息的语调及表达。

其二为认真撰写文书材料。许多模拟法庭的一轮选拔都是起草文书,如果没有认真对待,可能就直接失去了参加后续面试或模拟赛的机会。以目前正在招人的北模为例,北模第一轮选拔要求围绕案件材料撰写一份起诉书或答辩状,由于起诉书大部分为格式化文本,仅涉及案件事实归纳和罪名定性,不像答辩状会就法律争议进行分析;因此,如果选择从公诉方视角撰写文书,可以在起诉书以外,另行附上自己对于法律问题的思考,形成类似于简易版公诉意见书的文稿随起诉书一同提交。

当然,前述事项并不能完全保证入选某一模拟法庭竞赛,在与身边一些模法经验丰富的朋友交流中,大家普遍认为除了态度和基础能力的考量外,选拔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运气性。或许全力准备后没有如愿入选某一竞赛,但在另一竞赛中却为评委所赏识。即使当前没有机会参加较为大型的模拟法庭竞赛,社团内部一些小型模拟法庭活动同样也可以帮助提升写作和表达能力,为后续在竞赛领域的进一步尝试奠定基础。




三、实习海投面试尬场选手

因为学校的专业实习学分要求,大家本科阶段多少都需要做一段实习。除了幸运内推选手,多数同学可能都跟我一样面临着自己海投找实习的困境。在海投阶段,杳无音讯应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或许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提高收到回复的概率。

其一是重视求职邮件的撰写。一些朋友可能和我之前一样,直接附上自己的pdf简历一投了之,而没有填写邮件正文,或仅填写“随附个人简历”等,这样可能会因为求职意向不明晰而未被答复,尤其是当我们直接通过律所官网留的HR/合伙人邮箱投递而非就具体的实习项目进行投递时。首先,邮件标题部分,如招聘信息中已明确了命名要求,就严格按照该要求填写;如无,一般可按照“应聘岗位+学校年级专业+姓名+(可入职时间、可实习时长)”的格式填写。其次,邮件正文(cover letter)部分,大致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简要介绍自己的教育背景及求职意向,第二段基于项目要求陈述自己与职位相契合的优势之处(如相关课程成绩、过往类似的实习经历等),第三段表达对收件人的感谢及对获得笔面试机会的渴望,最后款处除了自己的姓名,可以再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以增加联系几率。

其二是完整准备附件材料。求职邮件的附件主要包括中英文简历,部分招聘信息还会额外要求提交学校的成绩单及排名。这一些材料其实在平时就可以先行准备好,尤其是中英文简历。关于简历的写作技巧,可以参考如下一些经验帖:


(戳二维码查看:《如何装点你的简历(一)》)


(戳二维码查看:《如何装点你的简历(二)》)


(戳二维码查看:《如何装点你的简历(三)》)


此外,法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也会涉及简历写作内容,我的第一次简历起草就是为了完成就业指导课的平时作业,如果大家想增加自己认真填写简历的动力,可以在创新创业课组下选择类似课程。

在投递简历后,如果幸运地收到了答复,则下一步往往还需要准备笔面试。对于笔试,因为题型多为法律检索、案例分析和中英文互译,更多考验大家平时的积累。所以在此我就仅结合自己在面试中踩过的坑,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坑是没有熟悉自己的简历内容。在面试中,面试官通常都会就简历中其感兴趣的活动经历进行提问,有一次我在参加某红圈所的暑期实习面试时,仅准备了中文版的简历回答,而并未准备对应的英文版回答;这就导致当面试官突然让我用英文描述某模拟法庭经历时,我由于对于相关法律英语词汇不熟而直接陷入了尴尬的沉默中。而这种局面其实完全可以通过事前的准备来避免,比如大家可以在面试前,针对自己在简历中提及的经历,逐项思考面试官可能的提问角度(比如对于研究项目,面试官比较有可能会从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项目收获等角度进行发问),并据此准备相应的中英文回答大纲

第二个坑是专业知识的疏漏。在面试中,面试官还可能就专业问题进行提问,这固然考验大家的平时积累,但也有一些可以通过临时抱佛脚来填补的方法。比如,回顾自己投递岗位的业务领域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如在投递公司业务组时,可以提前看下之前商法课的笔记),通过律所官网介绍等熟悉自己所投递团队的项目经历,如果是诉讼相关业务,还可以通过北大法宝等事先对团队过往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点进行梳理。

总体而言,在面试之前,大家可以先行准备不同时长版本的中英文自我介绍,并提前熟悉自己的简历及涉及的专业知识。如果在面试中真的被问到了自己的知识盲区,也不要慌乱,大方承认自己的不足就好,毕竟真诚的品质对于实习而言同样非常重要

回到最初提及的六边形“好学生”模型,在摸爬滚打到大四后,我和身边的小伙伴们也都逐渐意识到,其实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大成功范本,也没有什么必须要获得、必然能获得的荣誉或经历。

当然,道理是这么回事,但作为一个仍然很拧巴、很在意外界评价的人,我大多数时候仍然活在“好学生”的模型之下。如果一定要说,我与以前有什么不同,就是学会了更为平静地接受自己的失败——一方面,不会因为某一件事不成功就完全陷入自我否定;另一方面,也可以像当下正在做的这样,坦然地讲出自己的失败经历,理性地分析其中的教训。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我经常拿来自我打气的话:

“我想说,无论处在哪个阶段的人,都会面临这种自我怀疑的艰苦时光。但是自我怀疑和气馁是好事,说明自己在向前探索,在进步。但是如果,这种质疑和压力已经给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那放弃也没有什么关系。毕竟人生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和非做不可的成就。如果有,那也应该是relax and be happy。”



责任编辑:桥煎妮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