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年后营收目标5000亿:安徽县域“进击”汽车产业

王弘毅 江淮观察
2024-09-07

汽车产业,是安徽首位产业。县域,正成为继续做强做大首位产业的重要突破口。县域如何打好“汽车牌”,增添发展后劲动力?近日,安徽省汽车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联合印发《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通过培育发展“三型”产业集群,实施“七大工程”,加快促进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力争县域成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生力军,全力服务和支撑制造强省建设。这一行动方案提出“两步走”的路径和目标,力争到2027年,安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仍是安徽的基本省情,而这其中,县域经济发展始终是一大难题和挑战。
以发展县域产业集群的方式,合力进击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是安徽振兴县域经济的一大实招。那么,县域如何“上车”,并由此驶入发展快车道?
  作者|王弘毅
编辑|丰   静
图片|阮雪枫
   “三型”集群

不同县域,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和实际情况。

有的县(市、区)有整车企业,龙头带动能力强;有的侧重于做零部件配套,且有核心零部件企业支撑;还有的县(市、区)既没有整车企业,也没核心零部件企业,但在配套发展汽车相关特色产业上有优势。

因地制宜、分类梯度推进,不“一刀切”,这是《行动方案》的重要原则。

《行动方案》分了“三型”产业集群,指的是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

整车,是带动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行动方案》鼓励整车企业总部或整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域及毗邻县域,依托已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通过对整车进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车带动型零部件产业集群。

目前,安徽共有7家整车企业,企业总部或者生产基地位于不同县(市区)。安徽将加快推动生产制造基地或核心零部件企业在周边县域布局,重点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寿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无为经开区、庐江高新区、舒城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和回收基地,南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经开区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在蒙城县,打造皖北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

没有整车企业的县域,主要靠核心零部件企业来作“群主”“链主”带动了。《行动方案》鼓励整车核心供应商或一级、二级供应商所在的县域,依托“群主”“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领型零部件产业集群。

比如,阜南县打造全国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供应基地;宁国市依托中鼎集团、保隆汽配等,打造智能底盘系统制造基地;桐城市依托桐城国轩新能源电池二期、浩智汽车电驱电控、中鼎(桐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重点项目,打造新能源汽车“三电”制造基地等。

最后一类县域,缺乏整车企业和核心零部件企业,为“培育发展型”,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定位等,适度发展与汽车相关的特色产业。

比如,濉溪县可推动铝基金属材料向新能源车身、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壳体等高端产品延伸;怀远县重点做优做强轮胎、内饰等通用零部件产业;岳西县重点发展发动机配件、橡塑及聚氨酯、汽车电子等。

对于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县域,还可依托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沪苏浙城市与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园区等,围绕自身产业链图谱,捕捉长三角地区等汽车零部件产业溢出空间,开展招商引资和产业布局。比如,来安县可通过承接招引长三角区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企业,加粗延长汽车产业链条;明光市可以江宁—明光产业合作园为平台,打造高端电子信息及装备制造产业等。

让县域的优势发挥出来、特色彰显出来、动能释放出来。总之,通过建设“三型”产业集群,构建出多点支撑、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七大工程”

发展产业集群,是个系统工程。

《行动方案》专门提出实施产业集群规模上台阶工程、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产业链融合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招大引强攻坚工程、开放合作扩大工程和人才提质培优工程等“七大工程”。

首先,要上规模,《行动方案》提出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54321”工程,给各县域定目标,实现营业收入百亿级梯度发展格局。这五个档次分别是:

五百亿级:无为市;

四百亿级:肥西县(不含整车);

三百亿级:宁国市;

二百亿级:长丰县(不含整车)、肥东县、庐江县、寿县、天长市、全椒县、舒城县、广德市;

一百亿级:巢湖市、濉溪县、界首市、阜南县、含山县、南陵县、桐城市、怀宁县。

其次,是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中,《行动方案》提出,推动县域零部件企业升规提质,建立县域零部件企业“小进规”培育库,分类制定培育计划,力争每年新增100家以上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

再次,创新与融合是关键,这里体现在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等方面。在产业链融合提升工程中,特别提出鼓励相关企业在县(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点发展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智能软件平台等。

值得关注的是,将因地制宜布局智能网联公交、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末端配送等应用场景。

在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中,提出支持参与安徽省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建设,引导企业参加轻量化材料、汽车电子、底盘系统等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在县域转化。

最后,开放合作才能互利共赢。开放合作扩大工程聚焦区域合作、整零合作、海外市场合作三个维度,确立了开放合作的路径。比如,在海外合作领域,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紧随整车企业,在海外布局生产工厂和销售网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化协同发展。

意思是,县域零部件企业不再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仅仅局限于“待在整车企业身后”,而是可借力整车企业的“船”出海,建立海外工厂和销售网络,在全球市场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两步走

《行动方案》的实施期限是2024—2027年,并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目标。

第一步是到2025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三型”产业集群的影响力、竞争力显著提升,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新增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零部件新能源化、智能化全面提速,培育引进一批配套能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优质零部件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

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每个地级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新涌现出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特征进一步显现,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省级层面将推出一系列支持保障措施。比如,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成立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专项推进小组,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与此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省级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的各项政策,同等条件下对县域予以倾斜。鼓励金融机构为县域汽车零部件企业合理提高综合授信额度、创新金融产品。

本公号部分文章与《安徽日报》“江淮观察”专栏联动推出。欢迎私信或留言提供感兴趣的报道选题。

转载本文须得到授权。

星标☆“江淮观察”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审核|汪国梁    终审|胡旭



[ 推荐阅读 ]中欧国际创业营企业家团考察安徽:寻求放眼未来20年的共识
安徽外贸连超河南天津:哪有什么“顺势上位”,都是拼实力
安徽工业利润增速连续15个月超全国:看韧性也看“温差”

#营商环境11   #安徽160  #耐心资本3 #新兴产业4 #企业家精神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江淮观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